•     点击排行
  •   
  • 开割胶园职工家庭承包 至少让胶工收入比去年增25%
  • 时间: 2008-05-13 08:56:33    作者: 曾苗    来源: 南国都市报    点击:
  • 5月8日,广坝农场今年橡胶开割的第一天。女胶工王阿姨看着一点一点往外渗的胶水,心情十分特别:从现在开始,交足农场的,剩下的胶水就是自己的了。从今年的橡胶割季开始,海南垦区全面推行“定量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的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垦区就开始在金江、广坝、芙蓉田、西达等8个试点农场,各选出2个队,分别实行“实产分成”和“定量上缴”两种模式的承包改革。   半年的试验证明,“定量上缴、超产归己”的模式效果明显,各试点队职工最多的增收7000元,最少的也增收4000多元。从上个月开始,海南天然橡胶集团派出6路指导组,深入68个集团基地分公司,就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帮助分公司算帐和制定方案。   比“劳务承包”更彻底   “先把胶工的碗装满,职工收入增加是检验的标准。”省农垦总局体改法规处吴裕丰说。   据介绍,和垦区多年来对大多数职工实行的“劳务承包”相比,此次暴风骤雨式在垦区全面推行的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将进行得更加“彻底”。这种“彻底”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分配方式和结算方式的改变上:根据“定量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的指导性意见,各基地分公司(农场)采取公开竞标或抽签办法,将开割胶园发包给职工家庭经营,签订长期承包责任书。职工家庭自主经营,完成上缴任务,剩余产品按市价结算所得全部归己。   “同样的一杯胶水,再也不存在什么‘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计酬方式了,完成上缴任务后,可以说职工真正就是为自己干了,”吴裕丰说。   有关人士指出,垦区以往的劳务承包,总是先把省农垦总公司和农场的碗装满,剩下才分给职工,挤压了职工的收入空间。现在反过来,先把基层职工的碗装满,让利于职工,让职工收入增加。   “就这么大一块蛋糕,现在先将属于职工的一部分切出来,我们的目标是今年至少要让胶工收入比去年增加25%。”海胶集团执行副总裁刘大卫说,“缺口部分,基地分公司(农场)和集团公司都要想方设法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减少管理成本来弥补。”   名词解释   实产计酬 :海南农垦380万亩国有橡胶园,一直采取集团公司与基地分公司双层的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基层21万职工,大多按“实产计酬”的办法进行劳务承包。即农场根据胶工实际的割胶数量,按当时市场价格换算成产值,扣除应该上缴的利润、生产环节产生的各种费用、运输费用及折旧等,剩余的才是胶工应得的报酬。各农场的情况虽有不同,但胶工收入大体占销售收入的20%到22%左右。以前这种办法虽然也叫承包,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劳务承包,橡胶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在农场,胶工得的只是劳务报酬。   定量上缴 : 是农场根据每个岗位的橡胶株数、割龄、林段条件等,核算出应该上缴的数量。胶工完成上缴数量后,剩余超产的部分,完全按着市场价格结算,所得干胶归自己。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橡胶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胶工有了部分经营权,对橡胶的关切度大为提高,劳动报酬也有实际增长。虽然各农场的情况也有差别,但胶工收入普遍可占到销售收入的30%以上,多的可占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