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特色产业带动垦区乡村文明
  • 时间: 2008-06-10 09:20:43    作者: 孙乐明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日前,记者来到乌石农场15队时,该队职工张雄华正在自家门口整理花草。同该队34户职工一样,他家住的也是103平方米的新楼房。房后的山坡上,是职工的橡胶园、绿橙和槟榔园。该队去年仅自营经济收入就达37万元,户均超过万元。该队是海南农垦文明生态村的缩影。   据悉,海南农垦有3000多个生产队,到去年底已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494个,占总数的45.6%。加上今年计划新建250个,建成比例将超过50%。其中分布在垦区各地的200多个特色“产业村”,既是海南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又是社会主义新农垦的真实写照。   产业铺就致富路   南田农场的黎华队和南滨农场的立新队,都是转制并场的黎族队。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这2个村的所在农场,都把发展特色产业当作职工群众致富的依托,分别引导黎族群众发展芒果和冬季瓜菜种植。如今,黎华队群众靠芒果脱贫致富,年劳均收入3万多元,许多人盖起“芒果楼”,立新队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瓜菜村。   在海南垦区,这样依托特色农产品致富的“产业村”,比比皆是。   牙叉农场12队职工大力种植橡胶和甘蔗,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中坤农场12队,15户职工种了120亩绿橙,仅此一项,户均收入超万元。还有12户种植妃子笑和无核大丁香荔枝近百亩,户均收入超过8000元。该队还建了沼气池,照明、做饭都用上沼气,沼液成为优质农家肥,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在龙江农场32队,队长詹海明带领职工种香蕉3000多亩,该队有30多名职工跨区承包土地种香蕉,16名职工被聘请为兼职技术员。桂林洋农场迈德村,职工不仅有淡水养殖基地615亩,还种瓜菜11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近5000元。   在垦区,无论是“香蕉队”、“荔枝队”、“柑橙队”,还是“胡椒队”、“甘蔗队”、“养虾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产业致富,成为农场职工增收的典型示范队。   职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建文明生态村不仅是修路建房,发展产业才是关键。”省农垦总局宣传部长吴颂恩介绍说,产业发展了,群众致富了,即使偏远的农场职工,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龙江农场32队,有50多户的职工盖起160平方的“香蕉楼”,40多户职工装上空调。这里户户有彩电,家家有摩托,还有些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成为了垦区闻名遐迩的“小康队”。   三江农场上园村,以前年劳均收入不到300元,温饱也难解决。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农场引导村民搞养殖,目前95%以上农户有了自己的养殖基地,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其中欧茂山一家年收入达40万元。现在全村年收入超10万元的养殖户有15家,5万元以上近20家,全村私人购买小车30多辆,安装程控电话80部。   文明生态村创建与建设新农垦相结合   通过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与建设新农垦相结合,垦区职工群众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中坤农场南山队是苗族并场队,也是有名的“老大难”单位。创建文明生态村后,职工不仅改变了游山打猎陋习,还成立“护山小组”,主动保护生态。   在有300年历史的桂林洋农场美伦村,古榕参天,椰树婆娑。“美德为治村良策,伦理乃齐家根基”是美伦村的古训,尊师重教也成为现代美伦村的新风。目前村中有高中、中专毕业文凭的23人,大专以上文凭14人,其中5名子弟考上了研究生。   东昌农场古井塘村,出台了《村规民约》和《文明守则》,村民像城里人一样,不仅打扫房前屋后卫生,还指定专人管理花草树木、保护生态景观,维护路灯等公共设施。   “新职工有了新面貌,新生活展示新农垦。”该场党委书记孙丰华说,这都是创建工作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