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美战略经济谈判转向能源问题
  • 时间: 2008-06-16 10:19:46    作者: 吴晓鹏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   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SED)对话与以往三次对话的一个显著不同或许在于,能源问题将取代传统的贸易及汇率问题,成为双方谈判的重点。   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6月10日说,作为两个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中美面对类似的挑战。在避免能源供应中断、提高能效、增加替代能源的可行性和使用等方面,两国具有强大的共同利益。   美国投资银行Roth Capital副董事长、前美林全球首席经济学家Donald H. Straszheim对本报记者分析,能源将在SED讨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在未来10年或者更久,将继续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同时也是能源需求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能源是一个“逻辑话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则指出,中美关系对于世界局势的稳定非常关键,而能源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能源、经济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中美关系稳定,进而促进世界关系的稳定”。   美国希望了解中国能源需求   保尔森两个月前访问中国时,专门在中国社科院就中美两国能源和环境合作发表过演讲。鲜为人知的是,保尔森是次访华前,中美双方的学者和相关单位已就能源合作进行过初步的交流和协商。   一位参加了中美能源交流的中方企业官员4月份曾向本报记者透露,中美能源合作主要涉及到能源市场化建设的问题,美方将对中国的能源市场化建设提供咨询和意见。   中国旅美专家协会终身会员袁先智博士说,西方世界的主流观点是,将原油价格高涨50%-60%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和印度的需求。   袁曾长期在银行和能源交易公司任职,目前在美国一家大型跨国会计师事务所主管能源咨询工作。   “此次对话,美国可能会问中国的能源需求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比如说原油需求,从2008年到2010年,或者是从2015年到2020年,大概是一个什么数值。”袁先智说。   目前中国其他的商品,如大豆、玉米,以及锌、铜等金属的信息都能够反映到国际市场之中,但是原油需求量信息却没有反映出来,袁先智说,“这会造成心里不安定和恐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美国会说中国没有这个透明度。如果中国说我们对原油需求量2015年减少到40%,到2020年减少到30%,国际原油市场上马上就会有一个价格变化。”   在国际能源署(IEA),其中有反映一个国家能源需求的模型,该模型中体现出的到2040年 (or so)的需求量将对中长期的价格变化会有巨大的影响。该模型中,中国市场数据非常有限。   在6月10日的演讲中,保尔森也提到,希望中国与IEA合作。而袁先智表示,中国要将原油信息表达出去首先就是要建立原油期货市场。   前述中方企业官员也说,中美双方商谈的能源市场化内容涉及建立能源交易所;建立能源价格体系;以及对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完善等问题。   “很难做到能源价格开放”   保尔森6月10日还对中国能源价格的管制提出异议,他认为这样会造成能源长期短缺,他同时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对此,袁先智评价说,“美国说高油价是由于中国的增长,然后压中国的外汇,它总是把外汇和高油价结合起来,认为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   但是如果中国原油市场像保尔森讲的那样开放,中国将无法承受,袁先智说,因为中国自己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他说,中国希望自己做原油的定价权,但是中国差两样东西,市场完善程度和原油期货市场。   袁先智提出建议,中国可以在上海期货所把原油期货推出来,但是中国应该是人民币进行定价,绝对不能用美元定价。   人民币没有成为世界货币,中国的定价权很难,但是从大豆其他产品看,尽管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仍然可以反映价格变化。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徐明棋说,目前中国很难做到能源价格开放,因为中国面临着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反通胀的压力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