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北纬18度 罗绮种橡胶
  • 时间: 2008-07-02 09:01:37    作者: 邱永芬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点击:
  • 罗绮离开海南,已经34年了,直到今天,海南省国营东红农场网站上还挂着他的简历。历届44位场级干部中,仅罗绮有此殊荣。   历史记住了罗绮。 千里南下野猪窝 刀枪入库来种树   世界橡胶种植国均分布在南纬10度以北、北纬15度以南的赤道附近。国际橡胶种植权威历来认为,在北纬17度以北地带不宜种植橡胶。按此推论,位于北纬18度的海南,不宜种植橡胶。   不过,罗绮推翻了这个论断。   1952年底的一天清晨,罗绮起床后,匆匆与妻子道别。妻子听说他要去海南岛种植橡胶,当即心生不悦。罗绮时任第四野战军林业工程第一师后勤处处长,据说在当时还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但他认准了要去海南。   种植橡胶是当时的军事机密。   1949年底,毛泽东到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认为中国缺少一种重要战略物资―――橡胶。随后,朝鲜战争开始,因为美国的封锁,中国失去从马来西亚进口橡胶的渠道。1951年,20多位苏联林业专家到达海南展开研究,次年,罗绮与林业一师的数千战士也赶到海南琼海县大路镇。   大路镇当时被称为“野猪窝”。灌木成林,野兽成群,茅草杂树一望无际,野鸡偶从草中惊飞起。驻地选在一个三面环河的地方,茅草房不够住,没有水井,没有电灯,入夜便只剩下黑压压的群山,满天星斗,鸟啼虫鸣。当时工作半机械化,拖拉机耕地前后,需人工砍芭、拔树头、烧荒、挖土修整。   每天清晨开工钟一响,罗绮便与工人干部们带着饭团徒步到各工地开荒,较远的还需挑行李安营扎寨,终于种下第一批橡胶苗。当时山猪、黄?奇多,常啃吃橡胶苗,职工们白天干活,晚上还得睡工地,敲锣打鼓放鞭炮,巡逻驱赶野兽。   没料到,1953年10月的一场12级台风,将他们一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忆及此,年过古稀的原东红农场老干部陈先发一声叹息,“就算没有台风,在此之前,村人种的橡胶树都是没有成活的”。   但罗绮不信邪。 陶铸乘机天上飞 惊见褐地上绿漆   1954年起,罗绮在种植橡胶树的同时,开始发动职工们植造防风林,大叶桉、小叶桉、木麻黄、三角枫、台湾相思……   提起此事,陈先发难掩激动与自豪,“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乘机经过海南岛,发现一块平整的绿漆在褐色的土地上,颇以为奇。专门致电当地政府,方知那不过是我们种植的防护林……”   农场的生活其实非常枯燥无趣,每到周末,苏联专家们耐不住寂寞,都到海口市跳舞去了。罗绮担任场长,也有文艺细胞,但他没有同去。他带领职工们加班加点,修路,挖井,建茅草房、建食堂、建水电站、商贸联营、学校、医院、幼儿园……资料记载,有100多名工程师和工人因塌方、蛇咬及各种疾病,献身于修建海口到海南各山区农场的道路上。   风雨之后见彩虹。终于,东红农场也有了数百平方米的营地,晚上也可以跳舞了。可是,工人们仍然忍受不了那种艰苦,经常吵着返乡。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农场的橡胶工人仍然短缺。几大军分区于1960年设法给海南的农场调派了10万名志愿人员,但最终只动员到6万人。   宝岛美名障人眼 其中清苦有谁知   上世纪60年代初期,731名退伍军人及家属1168人到了东红农场安家落户。他们原以为宝岛海南“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物产丰富”,都带齐了一家老小。岂料没有那么多房子住,只得几家人挤一间茅草房,中间隔开;部分连队还没有电,粮食也不够;加之气候闷热,工作辛苦等原因,一些人开始闹情绪。   罗绮去做工作,常被他们拎起来丢到乒乓球桌上。后来干脆到罗绮家静坐,有横躺的竖立的,他们甚至在场部追打鸡出气,说是肚子饿了吃不饱。场干部反映给罗绮,罗绮只说了一句话“由他打”。   罗绮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感谢你们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远离家乡来到农场,农场现在确实艰苦,只是希望你们能与我一起来建设它。只要踏踏实实地干,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家同样要勤劳干活才有饭吃,有房住……”他坚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有一次,杨某等三人冲到场部又准备与罗绮大吵。一到场部大门,看见已经50多岁的罗绮还在地里劳动,三人都掉头走了。罗绮生前曾对子女说,这样准备来闹事又自动回去的有好几拨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1960年底,军区动员到海南的6万人中,有些坚持要调离的人造起反来,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亲自赴海南谈判,最后还是批准了l万人回北方。   坚守蛮荒二十载 妻子到老未释怀   如此艰苦的条件,罗绮却视之为无物。   每天清晨5点,罗绮就起床。先是吼上几句“大海航行靠舵手,幸福生活靠感受。我们同在蓝天下,谁不想建功立业振兴我中华……”,或是“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等革命老歌,再叽叽咕咕地哼着小调刷牙洗脸。漱毕,操起耙,担着箩筐出门捡牛粪。   罗绮走到哪里都带着“三大件”,锄头、砍刀、四齿耙,从来没有星期天。场部水井周围有几块空地,他一有空就挥动锄头、四齿耙,种下蔬菜,甘蔗、芭蕉、大薯、芋头、毛薯、木瓜。蔬菜淡季,他将自己种出的菜送给机关食堂。1960年,罗绮拿出自己种的400多斤大薯作为农场的种苗;次年,他又把自己种的2000多斤杂粮、1000多斤甘蔗,全部给食堂改善职工生活。   职工们一家住一间房,场长罗绮也是全家八口同挤一间房。场部有辆吉普车,琼海县委很羡慕,经常来借用,罗绮却极少坐。到海口市开会,来回常坐公共汽车,最后干脆指定这辆车做医院的救护车优先给职工看病用。   每年4至12月,是橡胶的收割季节,职工们半夜3点点灯赶到山上收割,罗绮也没闲着,经常到场巡视。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至1968年。   越南战争期间,海岛西部经常有飞机骚扰。1968年,军事管制委员会进驻海南的农场,1969年底,海南岛的国营农场与附近的公社合并为兵团,罗绮才调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副师长。   4年后,罗绮因年老体弱办了病退。这时候,他才同意妻子的要求,离开农场,离开海南到了广州生活。尽管妻子在罗绮到农场不久后,也跟着到了东红农场,但是,对于丈夫当年的抉择,妻子到老亦未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