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这样的收入,就是拿棍子赶我也不走了”
  • 时间: 2008-07-28 09:09:08    作者: 易家凡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七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三日,省政协副主席、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在基层“暗访”橡胶开割胶园长期承包改革时,胶工们对他说----    “这样的收入,就是拿棍子赶我也不走了”    7月22日上午9时44分,从那乌公路进入新进农场的路口,一位身材魁梧的人正拿着一张新进农场的地图查看着,少顷,只见他直指十四队,于是,一行人按图索骥,驱车向十四队挺进。   他就是省政协副主席、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他正带领相关人员到基层暗访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改革推行情况,这是他自今年6月以来的第三次暗访。   不到10分钟的路程,汽车从那乌公路拐进了十四队队部。一下车,张力夫没有进办公室听汇报,而是叫队长曾德玉拿来6月份胶工的工资结算表,一行一行认真地看起来。   “熊代英、孟庆友、王翠玲……”张力夫按收入高、中、低,一连点了7个胶工的名字。点完名后,他将暗访组人员分成三个组,由他和省农垦总局党委组织部部长黄新平、海胶集团总裁助理邱仕林各带一个组,立即奔赴胶园,找这些胶工了解“长包”情况。   10时20分,张力夫在该队队长曾德玉的带路下,来到6月份全队收入最高的王翠玲承包的岗位。今年46岁的王翠玲是省劳模、一级胶工。此时,茂密的橡胶林下,王翠玲正和她的孩子一起收胶水。听说是总局张书记,王翠玲停下手中的活,赶紧来到张力夫的跟前,于是,有关“长包”改革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你承包多少株树,6月份收入多少?”   “承包900多株,收入6000多元。”   “为什么这么高?”   “因为帮别的胶工代刀。”   “你对这样的收入满意吗?”   “满意呀,我从来都没有一个月一次领过这么多钱。”   “现在收入高了,有没有想过投资买肥?是愿意自己买?还是公家买?”   “如果公家买的肥料好,我也愿意要,但还是自己买的肥料质量有保证。现在承包了,就要像管理自营经济一样管理橡胶,肥多胶水才多。”   “看来胶工还是倾向自己买肥啊。”张力夫对站在一旁的曾德玉说。“长包”后,在生产物资的采购上,一定要让胶工有自主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农场是怎样承包的、定产时有没有留有余地、胶工有没有联合起来护胶?”张力夫一连向曾德玉提了好几个问题,曾德玉一一作了回答。张力夫称赞职工参与、民主公开、三榜公布的定产做法好!当得知该队6月份胶工平均收入3000多元时,张力夫对曾德玉说,“不要怕胶工富,合理的超产要鼓励。”   张力夫说,定产应该留有余地,用于调剂,防止分配不公。要建立调节机制,促平衡,实现共同富裕。要培养胶工的民主管理意识,调动胶工共同护胶的积极性。承包后并不是一包了事,还有许多的事情可做。基层干部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告别王翠玲,张力夫又先后来到正在收胶的曹殿高、熊代英的承包岗位,向他们详细了解“长包”的情况……    11时30分,张力夫与其他两个组碰头后欣喜地说道:“看来,感觉还不错。”    11时40分,张力夫一行离开新进,赶向下一个目标:大丰农场。   下午2时50分,张力夫在听取了大丰农场有关“长包”的情况汇报后,来到该场四队,与胶工们进行座谈。胶工们七嘴八舌,争着向张力夫述说着“长包”的故事,不大的办公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腾宁祥6月份收入1.4万多元,怎么这么高?”张力夫拿着工资表,问四队队长杨运。杨运回答说,腾宁祥承包的是将要更新的强割胶树,再加上是高山,农场有让利,收入就高了。张力夫听后说道:“这是个特例。”并转问坐在一边的腾宁祥,“承包改革好不好?是打算赚一笔钱后回老家,还是继续在农场干下去?”腾宁祥笑着回答说,“这样的收入,就是拿棍子赶我也赶不走了,这样的改革,我举双手赞成。”“收入高了有什么打算?”张力夫接着问。腾宁祥回答说,他正准备盖猪栏养猪积肥,然后在山上建水池,将猪尿、猪粪拉到山上施橡胶。他还告诉张力夫,自己正准备买一部小四轮,拉肥料上山呢。张力夫听罢,连声称赞他的想法好。       张力夫又转问其他胶工,有没有自己掏钱买肥的。坐在一旁的农秀花立即接过话题:“我6月份领了3976元,就花了2000多元购买了6个立方米的纯牛肥。”张力夫赞许地说道,“看来你已有了投资意识。胶工是否具有投资意识,舍不舍得投入,是检验胶工是否拥护‘长包’,提高对橡胶资产关切度的重要标志。”   “你觉得队长应该有什么样的收入?”张力夫与杨运探讨起改革后管理者的收入来。杨运说,“四队6月份胶工的平均收入近5000元,队干部月收入如果能够达到胶工平均收入的60%比较合理。”张力夫听罢说道,“胶工收入提高后,管理者的收入也应该相应提高,但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者的收入要与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经营效益挂钩。”   下午3时30分,张力夫一行离开大丰四队,直奔阳江农场二十队……    7月23日,张力夫又先后听取了蓝洋、八一总场、西华、西庆等农场有关“长包”改革情况汇报。是日下午,张力夫又暗访了西联农场跃进队。   在连续两天的暗访中,张力夫共先后走访了30多名胶工,听取了相关农场的情况汇报。每到一处,张力夫都与胶工进行亲切交谈,询问相关情况,宣传长包政策,介绍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张力夫充分肯定了大丰农场将长期承包改革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其它产业、安置职工、精简非生产人员、降低管理成本结合起来,以及蓝洋农场对60多户“不正常”收入过高的家庭户进行调产的做法,要求报社要给予总结宣传。   张力夫指出,暗访就是来挑毛病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长期承包中出现的问题。承包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奇怪,要常回头看,不要回避问题和矛盾,要以进取创新精神,积极想办法解决;同时,要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在“长包”改革中出现的新鲜事。   张力夫强调,对收入“两头尖”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把各种数据搞准确,该不该调,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根据来。要认真解决定产中权力定产、感情定产的问题。需要调产的,要通过民主评议、协商的程序来解决。要通过“长包”改革,促使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要多听职工群众的呼声、意愿,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做法改变过来,使“长包”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