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的思考
- 时间: 2009-10-15 04:22:09 作者: 邢民 来源: 未知 点击:
一、浓缩乳胶产量逐年增加,成为产品结构调整的亮点。
我国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最显著的是浓缩乳胶产品产量跟随市场需求持逐年增长态势,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照农业部原来的分工,浓缩乳胶生产任务原先是先满足广东农垦后,才将剩余部分分给其它垦区。后来由于广东垦区调整产业结构,橡胶产量锐减,难以继续承担生产供应浓缩乳胶的重任,市场需求日益增形成的反差,正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有计划地增加浓缩乳胶生产,取得了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的较大突破,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海南农垦1996年浓缩乳胶系列(含胶清胶,下同)占当年总销售量的比重为5.1%,经过11年的持续调整,至2007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34.5%。受其影响,国标-5号胶比重由1996年的89%减少到2007年48.3%,传统的以标准胶为绝对主力的产品结构格局,发生了朝更加贴近市场的可喜变化。浓缩乳胶产量增加不仅抢占了国内市场,而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海南农垦1994-2008年,共销售浓缩乳胶系列产品499526吨(干胶计),平均每吨售价14967元,而用同样的新鲜胶乳生产国标-5号胶,平均每吨售价只有11952元,对比,用同样的原料生产浓缩乳胶每吨增加收入3015元。按乳胶系列总销量计算,海南农垦调整浓缩乳胶产品结构增加收入高达15亿元。2009年1-9月中橡市场交易情况表明,云南农垦也在逐步加大乳胶生产,销量同比增长了55.7%,这是一种结构调整的明智选择。尽管如此,目前国产浓缩乳胶国内市场占有量约三分之一,为继续增加浓缩乳胶生产留下很大的市场空间,也为我国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二、背离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不可取。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垦系统调整橡胶产品结构的呼声从不间断,但由于背离了市场需求,名义上开发了子午轮胎专用胶系列产品和航空专用胶产品,尽管在制胶技术上取得成功,但由于市场对新开发的产品表现冷淡,结果是忙活了多年,新产品销售量仅占总销售量0.19%,其中喊得最劲的航空专用胶只有252吨。期间,有人常为开发出新产品沾沾自喜,却由于背离市场需求变得设有任何商业意义,企业也设有从中获得任何实质的好处。目前全球子午轮胎生产比重已超过90%,为什么我国试产的子午轮胎专用胶反而没有市场,究其原因还是思想上过于依恋沿袭了几十年的标准胶生产,缺乏紧跟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的迫切感,迟迟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受到市场的冷落。2009年推出的全乳胶产品,并非产品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而是替代传统国标-5号胶的新命名,同样逃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三、复合胶大批量涌入是一种挑战。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复合胶的国家标准,洋胶就趁机乘虚批量涌入,占领我国天然橡胶市场,使国产天然橡胶面临严峻的考验。尤其是2009年开始实行复合胶进口零关税政策,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国产胶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值得警惕的是,无法商人不择手段地采用掺胶清胶、等外胶,或不进行混炼,或在原料胶上直接贴上少许硬脂酸等多种手法,逃过海关监管长驱直入牟取暴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复合胶入国已经多年,我国天然橡胶生产业主却死守传统的生产标准胶流程,没有任何可行的应对准备和措施,眼睁睁地让洋复合胶乘虚而入占领市场,这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的应变能力严重不足,坚守传统生产标准胶流程的思想是多么根深蒂固。必须指出,在零关税以前,洋复合胶涌入由于得到关税保护,国产胶并没有感到有多少压力。如今,失去关税保护,又缺乏应变自如的调整产品结构硬措施,情况就变得越来越被动。出路只能是主动迎接挑战,有针对性进行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
天然橡胶初产品结构调整一个不变的守则是:必须紧紧跟上市场需求变化,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假如继续坚持传统的标准胶生产,将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被边缘化,最终放淘汰出局。要提高国产天然橡胶初产品的竞争能力,除了思想观念紧贴市场需求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外,工厂设计和工艺流程等诸多硬件建设都要提上议事日程。
(中橡声明:中橡商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的投资行为,风险自担。)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