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石油市场走势与我国对策
  • 时间: 2009-02-24 08:55:45    作者: 胡国松    来源: 国务院研究中心信息网    点击:
  •      1 前言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国际石油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油价高企、供需旺盛、投资活跃。2008年7月,国际油价最高达到147.27美元/bbl。随后,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开始一路下滑。与此同时,2007年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继续蔓延,2008年8月扩散至美国银行业,9月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冰岛、乌克兰、韩国、巴基斯坦等国面临破产边缘,进入10月份,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步入整体衰退,迹象明显。由于市场预期前景黯淡,油价曾下探至65美元/bbl以下。
     
      中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如何确保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并为迎接下一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到来提前进行能源准备,如何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利益,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2 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油价回落
     
      自2008年7月份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08年6—11月国际石油现货价格走势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7月份WTI(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油价比上月下降0.38%,BRENT(布伦特油)油价下降0.3%,下降幅度并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油价下降的幅度也在增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油价回落速度愈发加剧,10月份WTI与BRENT油价月降幅均达到了26%以上,11月份两者的平均月降幅也在20%左右。油价的高位急剧下降不仅给产油国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也使整个国际石油市场受到震荡。
     
      近期油价回落的主要原因是:
     
      ①油价达到高点后的正常回落,属正常的回归,或者说是石油市场趋于理性的结果,是市场价格轨迹变动的正常经济变现;
     
      ②受金融危机影响,加速油价的回落,应该说,这是最近油价走低的主要原因。
     
      首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石油市场出现供略大于求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前景》指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增速显著下滑的困难局面,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到2009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8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前景》报告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仅仅只有1.5%。全球经济的衰退促使全球石油需求锐减,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需求。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轮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表示,欧佩克成员国普遍认为,全球石油库存量已非常高,供应过剩达到每天约200×104bbl/d,从而导致原油的价格不断走低。
     
      其次,由于欧元区国家担心美国转嫁危机,使欧元相对美元贬值,美元较之世界主要货币升值且币值趋稳。由于全球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过去两年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对石油的价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美元贬值,很多国家和地区选择其他货币来结算石油交易,导致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胁。美元是美国重要的金融手段,美国肯定不会轻易让它退出世界舞台。因此,美元的贬值也不可能长久。2008年6月25日,美联储决定维持2%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这是美联储继2007年9月连续7次降息后首次改变降息政策,这一措施抑制了美元的贬值步伐。图1显示了2008年以来,美元兑换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指数走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美元的币值从7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渐上升,这和国际油价的下降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如果美国经济能够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么美元币值会一路走高,这对国际油价的回落是非常有利的。
     
      再次,金融危机造成了人们悲观的心理预期,加重了石油市场的低迷气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这些现象加重了市场低迷气氛,导致了人们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悲观预期心理。这种消极的预期效应导致人为地减少了石油的现时需求,从而进一步导致油价回落。
     
      最后,金融危机抑制了石油市场的疯狂炒作。近几年的国际油价上涨跟国际石油市场的疯狂炒作不无关系。而金融危机对石油期货交易(包括掉期交易、投机交易、期权交易等)产生了重要的约束作用。2008年7月4日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下滑,11月下旬油价曾一度逼近50美元/bbl。
     
      3 油价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如前所述,目前国际油价下降既有油价到达高位后的正常调整原因,即油价正处于大盘调整阶段,石油供需双方正展开激烈博弈;另一方面,也有金融危机的原因。
     
      我们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是:受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既不可能很快重新达到约150美元/bbl的高位,也无可能重新回落到40美元/bbl以下的低价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原油价格将在40-80美元/bbl的中高位震荡运行。作出这样一个判断的基本理由如下几方面:
     
      ①石油供给环境并不宽松。大多数欧佩克国家和传统产油国的石油产量正在下降或增产难度巨大。部分传统出口国(如印尼等)甚至可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国际能源署(IEA)在2008年7月1日称,2013年前,石油市场几乎不会有剩余的供给。而部分国家(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基于高油价不断提高的石油出口税金,则会明显限制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
     
      ②保持石油市场和油价稳定是符合石油生产国利益的。欧佩克是国际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油价持续走低或震荡幅度过大,将直接影响其政治经济形势。因此,欧佩克不会对油价下跌听之任之、袖手旁观。2008年8月欧佩克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如减少产量)来刺激油价上升,维护自身利益。2008年10月24日,欧佩克特别会议决定大幅度减产,以使国际石油市场保持供求平衡。同时,欧佩克轮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2008年10月20日表示,希望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等非欧佩克成员国也参与原油减产行动。
     
      ③保持较高水平的油价有助美国实现其在全球的能源利益。首先,美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保持油价稳定有助于维护美国国内市场稳定,同时帮助通用、埃克森等巨头应对危机,尽快摆脱困境。针对2008年9月15日、16日油价大跌,美国官方反而调低美国石油库存就是维护油价稳定的明显例证。其次,美国在中东有巨大的石油利益,保持高油价有助于维持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对宣称要尽快从伊拉克脱身的即将上台的奥巴马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④金融危机是否会演变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尚有不确定性,石油需求是否会明显下降也尚无定论。首先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大经济体(如欧盟、日本、中国等)都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大手笔”,而且相互间都在进行合作,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20国集团(C20)会议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成果,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引发像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几乎没有可能。世界经济不会出现严重的衰退,世界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也不会出现大的下滑。况且,近些年来,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1/2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而这些经济体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⑤从另一方面讲,油价下跌将使各类用油企业负担减轻,生产成本下降,有助其度过危机的困难期,尽快实现经济复苏,进而又会推动石油需求走高。
     
      ⑥油价本身应该有一个“合适区间”。业界普遍认为,在石油勘探开发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当前原油生产的边际成本应在70-80美元/bbl。综合考虑到地缘政治及其他市场因素,有专家认为油价大体应保持在90-100美元/bbl才是“合适”的。当然,油价的最终走势还将取决于金融危机的程度有多深、时间有多长,以及对世界石油需求的影响有多大。
     
      4 石油投资进入下一轮调整期
     
      金融风暴不仅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抑制石油需求,同时也对石油生产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不管是欧佩克或其他石油组织的主动减产保价,还是石油公司因融资困难而被迫减少投资,其结果都造成了石油投资的急剧降温。
     
      4.1 客观因素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石油行业许多上游开采项目就因为融资原因而延迟,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特别是许多规模较小的石油公司因缺乏流动资本而陷入危机。这将直接导致石油工程的延误或者取消,会给全球能源安全带来极大的危机。如非洲产油大国尼日利亚目前就面临着重大的资金压力,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此前计划在2008-2012年间投入600亿美元用于石油开发项目,其中1/2以上资金需要借贷,但目前在惜贷气氛浓厚的金融市场上似乎不容易筹集到贷款。英国石油公司也宣布暂时搁置其总额约5亿美元的投资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液化天然气设施建设计划,其理由是“市场条件短期内并不支持这样一个项目”。
     
      4.2 主观因素
     
      除融资困难这一客观因素外,还存在某些主观因素导致石油投资降温。这主要是由于油价下跌也打击了石油公司的投资热情。如秋明—英国石油公司计划在2009年将资本支出减少10亿美元。该公司首席运营官蒂姆·萨默斯说:“油价在每桶120美元到140美元的时候,你会试图尽可能快地推动公司增长,但在每桶70美元的情况下,你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这表明在利润有限的时候,国际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有太多的热情来扩大公司经营,反而会采取防御战略,缩小公司投资规模,以确保公司资本的稳定安全。
     
      从长期来看,一旦世界经济摆脱危机开始步入复苏之路,巨大的石油供应缺口将导致石油市场出现新一轮波动。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会陷入“无油”或“贫油”状态,国际市场对石油的争夺也会更加激烈。目前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全球绝大部分石油需求将主要依靠欧佩克成员国的供应。逐渐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不仅会导致油价上涨,也会直接刺激石油投资竞争加剧。另外,全球范围内其实并不缺乏资金,只是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投资领域和产业。从长远来看,石油行业将是一个稳定的投资行业,特别是上游的勘探与开发。因此,国际资本会重新关注这个领域,到时石油行业就不会出现资本短缺的问题。市场上流动资金的回笼与增加,也为石油投资的可行性提供了基础。
     
      5 我国当前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将面临充满不确定性、油价持续震荡的世界石油市场,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油价会震荡走高,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也会逐渐加剧。因此,在当前油价下跌和石油投资降温的时刻,我国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相应对策,力保石油供给安全。
     
      5.1 准确定位对外石油政策
     
      首先,中国要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维护良好的国际信誉。不趁人之危,要勇于对外宣布按计划实施在石油生产国的石油合作项目,保证对外石油投资规模相对稳定。有条件地承担国际救助责任,在援助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合作中,适当提出我们的需求和利益关切点,不能白买单。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作用,妥善处理国际石油经济关系和石油金融事务。但切忌盲动与投机意识,投机思维的“抄底”不可能赢得国际信任。要有大国风范,光明正大地跟别人谈判,要明白直接挑战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石油经济秩序的时机还远未到来。最后,要利用好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获取在世界经济中的正当权益,如:新的国际石油经济金融规则制定参与权,对国际石油市场秩序的监管权。
     
      5.2 加大石油企业海外并购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当前,资本市场处于熊市,石油企业并购不仅谈判筹码低,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因此,在资产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谨慎地实施海外资产收购战略。“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不仅能解决我国短期内石油需求猛增的问题,而且还能从根本上为维护我国石油安全提供保障。
     
      5.3 建立多元化石油储备体系
     
      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加大,没有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经济发展很容易受世界石油市场变化的影响。目前,趁国际油价较低的机会,可适当加大石油储备力度,争取逐步实现90d的储备目标。机不可失,油价何时反弹尚未可知。目前的油价下跌虽然有金融危机的因素,但也有油价暴涨后的正常调整因素。除了战略储备以外,我国还应完善“商业储备”,让企业参与石油储备,“藏油于民”。
     
      金融危机后,石油期货交易定会受到更严厉的监管,虽然可能影响到交易的活跃程度,但也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所以我们应建立石油期货储备,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等。
     
      5.4 加大替代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引进
     
      短期的油价下跌不能保障我国长期的石油安全问题,况且石油资源决不会取之不尽。从长期看,替代能源和产品会逐步取代石油而成为我国主要能源。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未来能源安全问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加快对替代能源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应用。
     
      5.5 利用国际油价调整和较低的有利时机,推进国内石油流通体制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解除流通环节的准入限制,不断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与国际市场油价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目前,国际油价调整和较低正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的较好时机。
     
      为此,第一,要抓紧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为各类主体的平等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要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石油行业的地位、监管机构、石油流通的管理形式、石油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合理的石油库存等,以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石油流通秩序。
     
      第三,完善政府管理和监督体制,保证流通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第四,要加快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建设,发展我国石油的期货市场,增强我国石油的国际话语权。
     
      6 结语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造成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导致了油价加速回落与石油投资急剧降温的现状。从短期来看,此次危机对国际石油经济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的影响正在加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需求的逐渐加大与世界石油市场多方利益的调整,石油市场也会逐渐复苏,石油价格有出现反弹的可能性,同时,石油投资也会逐渐增温。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一方面,中国应该充分抓住当前石油市场的有利条件,采取相关对策,确保石油安全。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树立起大国责任感,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趁人之危,影响他国的利益。只有公平竞争才能换来持续的稳定。总之,只要我们能一丝不苟、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就能顺利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也是中国石油业为世界应对这场金融危机而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