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种重要战略物资,在地域和产品性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我国既是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橡胶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发挥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优势,提高产量,确保天然橡胶安全已成为我国天然橡胶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天然橡胶比较优势的具体表现
(一)产量优势
规模化种植天然橡胶在我国是一项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事业。我国成功地在北纬18o~24o、东经100o~120o地区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到2005年,全国植胶面积达到71万公顷,比建国初期的2900多公顷增长了245倍。由于当年气候异常干旱和特大台风的影响,产量由2004年的57万吨下降到52万吨。如果以2004年的产量与建国初期的199吨相比,增长2860多倍。与世界其它植胶国家相比,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位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之后,在全球43个植胶国家中均居第五位。
我国天然橡胶的单产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使得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大幅提高。1999年,我国农垦系统和民营系统平均每公顷产干胶分别为1220公斤和1026公斤。2004年,我国橡胶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304公斤,排名世界第四,其中海南省为1147.5公斤/公顷,云南省为1619.8公斤/公顷。因此,我国天然橡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二)效益优势
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926万吨,上缴国家利税达80多亿元。同时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还安置了大批转业复退军人、当地民工、难侨、归国华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解决了近百万职工的就业问题,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天然橡胶产业基地的建设,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对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热区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栽培优势
我国天然橡胶在橡胶栽培、木材利用、割胶生产等多方面的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了天然橡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如云南农垦已经掌握了天然橡胶山地胶园的基本建设技术,良种选育推广技术,“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的橡胶树抗寒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营养诊断、指导施肥、病虫害防治、高产稳产割胶技术等。
通过引进和自育相结合的方法,我国已先后培育出了适合中国独特自然环境条件,具有抗寒高产、抗风高产和抗病高产的橡胶品种,各级推广的橡胶品种51个,其中大规模推广品种6个,中规模推广品种14个,小规模推广品种31个,且许多品种的产量指标已达到和超过国外优良品种的水平,为中国大面积栽培产量高、抗性强的橡胶品种奠定了基础。在育种方法上,中国在许多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橡胶树产量苗期预测法、橡胶花粉、花药植株培养技术、橡胶稳定三倍体的培育方法等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近几年,在离体培养橡胶树体细胞诱导纯合多倍体方法、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试管微繁技术、利用橡胶酶活性苗期预测橡胶产量法、利用RAPD技术鉴定橡胶树抗白粉病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些方法和技术为21世纪初中国橡胶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提高品种的竞争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割胶优势
东南亚和其他植胶国因自然条件优越,全年适宜割胶时间长达280~320天。而我国冬春寒冷且干旱,橡胶树落叶、停割时间长,全年适宜割胶时间仅200天左右。为了提高橡胶产量,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创建了一套适合我国植胶区的“管、养、割”、“三看”(看天气、看物候、看胶树)的割胶制度,采用“短周期、低频率、低浓度”的乙烯利刺激割胶技术,解决了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较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问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橡胶生产成本,提高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科研优势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科研队伍已逐步壮大和成熟,培养了一批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和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队伍。2000年,我国已有以从事天然橡胶业为主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单位达270余个,高、中、初级技术人员20多万名。其中以橡胶及其他热作为主的热带农业综合大学1所,专科院校2所,科学院1所,橡胶及热带农业研究所和科技研究中心22个,技术推广站(所)240余个;部级橡胶质量监督检验所2个,省级检验站3个,橡胶农场所属加工厂产品质量检验室120余个。目前有150多个植胶农场和18万植胶农户,约300万人从事天然橡胶生产。其中,海南、云南两省的民营橡胶生产所吸纳的劳动力超过60万人。
(六)质量优势
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掌握了烟片胶、邹片胶和浓缩胶乳的加工技术,已和国外的水平相当。70年代开始块状胶加工工艺设备研究,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中国在环氧化橡胶、不同高聚物与橡胶共混、粘土母炼橡胶、子午线专用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达到国际水平,其加工设备也进入国际市场。如广东农垦的“粤宝牌”和海南的“宝岛牌”浓缩胶乳多次获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云南民营橡胶生产企业勐马橡胶公司生产的标准胶被指定为用户信得过的免检产品。这些成就的取得,使中国天然橡胶初级产品的质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我国天然橡胶与进口天然橡胶相比,质量不比进口胶差,国内一些企业的SCR5和天然浓缩胶乳质量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七)政策优势
2003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特产税。为了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优良品种的推广与应用,2006年,中央财政首次拿出经费对天然橡胶良种苗木进行补贴和割胶技术培训,天然橡胶良种补贴项目资金高达2000万元,3个植胶区8个市县83个乡镇的3517户和54个国有农场得到了天然橡胶良种补贴,补贴面积达到23.1万亩,引导农民投入900多万元。同时,海南省和云南省实施的天然橡胶良种补贴项目试点7个县212个村(场),投入胶农培训资金212万元,培训胶农达10万人次。
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中国天然橡胶业
(一)保持现有优势,巩固产业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具有产量优势、效益优势、栽培优势、割胶制度优势、科研队伍优势、质量优势和政策优势。要继续保持现有优势,积极发展民营橡胶,从技术、种苗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加以保证,增加民营胶园的天然橡胶种植规模和水平,增加民营橡胶的产量,巩固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
(二)提高管理水平,推进胶园建设
首先,精心做好现代胶园规划布局与设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橡胶种植向优势区域、优势农场、优势环境集中等原则,精心做好现代胶园的规划设计,使胶园相对集中连片,“山、水、园、林、路”相配套,重基肥、施水肥、培绿肥,品种、环境、措施“三对口”。其次,加大对老龄胶园、报废胶园以及产量低、规模小的胶园的更新力度。通过对小胶园的更新,引进技术,规范管理,增加产量。第三,抓好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落实胶园“管、养、割”的各项技术措施,抓好橡胶种苗供应、橡胶产品加工、橡胶产品销售、橡胶生产管理等环节,确保岗位有人,责任到人。此外,要挖掘人力资源,加强橡胶种植、开割技术培训,培养与现代胶园相配套的各类人才。
(三)加快区域间合作,实行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
发挥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比较优势,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机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走出去”就是以我国的资金、核心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东盟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开发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东盟国家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引进来”就是引进东盟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加强我国和东盟国家的技术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四)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橡胶产业链包括橡胶种植、管理、加工、运输、销售以及相关服务一系列过程,涉及橡胶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橡胶产业,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模式,以技术作为有力支撑点,进一步深化橡胶生产的“产—加—运—销”或“产—运—销”的产业价值链,实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广东农垦为例,将畜牧业和高产橡胶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发展猪、牛、羊等畜牧业为橡胶产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既可有效地解决畜牧业排污问题,又可解决橡胶园肥源,实现种—养生态良性循环,创建生态、节约、科学、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 - 【 关闭本页 】
-
2009-03-12云南干旱 省政府要求切实做好抗旱工作
2009-03-12云南2月平均气温创58年新高 大部分地区重度干旱
2009-03-12吉利称并没有海外收购计划 或因收购价格过高
2009-03-12泰国反对党提出七宗罪 准备弹劾总理阿披实
2009-03-12江淮奇瑞合作重组:不同领域 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