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推广“胶蕉”间种 形成“三赢”格局
  • 时间: 2009-05-13 02:39:00    作者: 陈吉明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自2000年开始,在征得农场同意后,龙江农场一些职工大胆地在更新胶园大行里尝试种植香蕉,成功地开辟了“胶蕉”间种新路子,为垦区农业基地标准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龙江农场职工种植的香蕉达1.5万亩。其中利用橡胶更新胶园种植的香蕉就有7500亩,占职工种植香蕉的50%以上。
      “胶蕉”间种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三赢”的综合效益:香蕉效益显著。以2009年为例,全场职工种植香蕉1.5万亩,全年香蕉产值达6500多万元,相当于整合前龙江7万亩橡胶所生产的全部产值,也就是说龙江人在自己六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生产出了全场全部橡胶产值六分之四的份额;橡胶效益显著。据统计,“胶蕉”间种的中小苗年增粗比常规管理的中小苗要高出2-3厘米,非生产期也将缩短两年以上,即常规管理橡胶非生产期为7-8年,采用“胶蕉”间种橡胶非生产期可以缩短为5-6年,橡胶的提前开割,在一定的程度上显著地提高了橡胶的效益;职工收益显著。实行“胶蕉”间种以来,职工收入不断攀升。据统计,近十年来,龙江农场的职工自营经济收入增加了约3倍,仅“胶蕉”间种这一块,职工年收入正常有5万元左右,低的也有2万元。
      一、“胶蕉”间种的操作办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胶蕉”间种就是在胶园的行距中央科学合理地种植香蕉。一般要求是每亩在种植35株橡胶的情况下再种植105株香蕉。待橡胶长大成林后,再退出香蕉种植项目。其优势在于既能确保橡胶的速生快长,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胶蕉”间种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与我们所要求的农业基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生产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即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不一致;二是没有统一的产品标识即品牌,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产品营销全都依靠外援,没有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更缺少高端的营销市场做支撑;四是职工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保险意识不强。五是组织机构大多是以民间经济组织为主体,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规范的承包管理制度。
      二、“胶蕉”间种的发展前景
      一是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综合效益。二是促进了橡胶中小苗管理水平上台阶。由于香蕉管理过程中采用滴灌技术,较好地解决好了橡胶中小苗生长较适应的土壤墒情。三是便于规模发展。由于橡胶更新胶园面积往往都比较大,以龙江农场为例,每年的更新胶园在6000亩左右,只要有水源的胶园都可以种植香蕉。四是有利于提高香蕉的品质。更新胶园种植香蕉原则上只能种植的一个周期(三年),避免了在同一块地里重复种植香蕉而导致品质下降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五是职工积极性高。由于在更新胶园种植香蕉成本较低,利润的空间较大,运作方式灵活,职工都踊跃参股。综上所述,“胶蕉”间种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由于土地资源限制,特别是近几年来,香蕉巴拉马病的流行,适合种植香蕉的土地就更少了。面对这种情况,一些职工提出能否在更新胶园植胶前期,全程种植两年香蕉,然后再以“胶蕉”间种的形式发展橡胶产业。其理由是:一是在不影响国家橡胶战略投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二是有利于橡胶管理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农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管理方向转变。三是由于植胶前期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是职工,企业在橡胶基地建设方面可以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能建设好高标准、高质量的橡胶生产基地。
      三、未来“胶蕉”间种要解决的问题
      (一)、制定统一的产品生产执行标准,包括管理的标准和技术标准。一是强调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使更新胶园尽可能成方连片,形成规模。二是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检测,对大气、土壤和灌溉水不符合标准的,不准列为“胶蕉”生产基地。三是在生产管理上,重点强调了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例如龙江三十二队职工,他们在更新胶园种植香蕉,在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等。特别在植保环节,做到联防联保。(二)、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产品在市场的竞争最终以质量取胜,那么,建立起农场香蕉生产的市场准入标准,以质量取胜,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龙江农场近几年来香蕉的销售价格居全省前茅,香蕉品质受到省内外专家好评,其主要原因除与客商建立了良好的销售信誉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做到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香蕉决不出农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三)、建立起自己的营销队伍。从眼前利益来看,会增加一些销售成本,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建立起自己的营销队伍对于农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和规模化经营是利大于弊的。(四)、在运作模式上,积极探索胶蕉间种管理的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胶蕉间种在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发展的良性循环。龙江农场从2005年就以“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形式发展“胶蕉”产业。目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胶蕉”间种承包户(即合作组织)就有6家,这些合作组织或以技术或以劳力或以资金,把分散在农场各个单位的职工或者有香蕉种植经验的农户组织起来,他们之间以利益为纽带,形成新型的经济实体。这种合作组织“船小好调头”,操作方便,经营管理灵活性好,也比较迎合职工们的口味。(五)、建立起规范的“胶蕉”间种管理承包制度。龙江农场2008年就出台了《龙江农场“胶蕉”间种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承包人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资质以及其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兼顾了企业、承包人以及职工三者的利益。(六)、建立抵御自然灾害的预防机制。农业相对其它产业来说,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香蕉种植将面临台风灾害的破坏,鼓励职工参加农业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