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一)
  • 时间: 2009-06-17 02:30:22    作者:    来源: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点击:
  •  橡胶树的生长和产胶对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热带土地资源,促进天然橡胶产业的稳健发展,增加天然橡胶的供应量,保障国家天然橡胶供给安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10号)和农业部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禁运,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50多年来,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经历了艰苦创业、高速发展、填平补齐、巩固提高等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进入了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7年全国橡胶种植面积1312万亩,产量58.8万吨,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了290多倍,产量增长2900多倍。其中农垦胶园占全国的54.5%;地方民营胶园占45.5%。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7%6%,列世界第5位和第6位。

      1.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天然橡胶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种植。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断调整、优化,天然橡胶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的优势区域集中,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基本形成了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生产优势区。国有天然橡胶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形成了以广东、云南、海南农垦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植胶农场和农户为原料生产基地,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民营天然橡胶产业在以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下,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我国总结出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从育种、抚管、防病、割胶、制胶、更新到木材加工等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突破了国外学术权威认为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胶的禁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橡胶树国外优良无性系的引种试验与应用”,加快了我国植胶业的良种化进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和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育出了热研73397、热研72059、大丰-95、云研772、云研774等一批橡胶树新品种。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发展。

      3.加工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原有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厂330多家,经过实施天然橡胶产业升级行动,加快了加工布局调整的步伐,海南农垦已由原来的87家调整为14家,已建成7家,其余7家正在建设中。广东农垦27家已经调整为3家。云南农垦和各省民营胶厂也在加快调整之中。加工布局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工成本有所下降,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4.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自1994年天然橡胶购销管理制度改革后,我国天然橡胶市场建设快速发展,已经建成了包括期货、现货市场和现代化物流配送等相结合的市场体系。特别是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主产区联网的天然橡胶电子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为国内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实现了产品网上公开竞价和交易,起到了传递信息、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销环境。

      5.产业地位日益重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热带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海南省,天然橡胶产值已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2.9%,其中海南农垦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57%。在云南省,天然橡胶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8%,其中云南农垦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83%。在广东省,农垦集团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14.9%。天然橡胶在我国热带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到2007年全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1000多万吨,在替代进口、减轻对外依赖、支持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热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种植橡胶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天然橡胶的投入一直低于世界主要植胶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八五”以来,我国对天然橡胶产业的投入一直维持在每年1亿元左右。2007年国家投入仅占其总产值的1%左右,远低于国家财政支农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品种和树龄结构调整缓慢、低产胶园比例高、胶园更新速度慢。目前我国有树龄在35年以上的老胶园150多万亩,亩产量60公斤以下的低产胶园约210万亩,未得到及时更新改造。还有150多万亩的幼龄胶园因投入不足而延长非生产期,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良种苗木供应体系不健全,新品种覆盖率较低。我国天然橡胶种苗需求量大,但良种苗木基地建设滞后,优质种苗供给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种植的橡胶树仍然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广的国外无性系RRIM600PR107GT1为主。

      3.加工布局与产品结构还不够合理,产品竞争力不高。加工布局经过几年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国还有年加工能力3000吨以下的小加工厂200多家,这些厂生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环保难达标、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目前国产橡胶仍以SCR5标准胶为主,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缺少市场需求发展迅速的子午线轮胎、航空器材、医疗器械等专用胶,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高。

      4.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保障。我国是在非传统植胶区种植橡胶,冬春常有低温干旱危害,夏秋又常遇台风破坏,自然灾害比较多,还有白粉病、炭疽病、介壳虫等严重的病虫害,常给植胶者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

      5.培训力度不够,胶农的技术水平较低。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植胶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在橡胶种植、胶园管理和割胶技术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先进的橡胶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制约了我国植胶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山区农民致富。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国内天然橡胶消费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迅速增加,2001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近5年来,我国天然橡胶平均年消费增长速度达到13%2007年全国天然橡胶消费量达到270多万吨,约占全球天然橡胶消费量的22%,国内天然橡胶自给不足1/4。预计2015年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费需求量超过350万吨,国内市场缺口巨大。

      2.国际市场供不应求趋势明显。近几十年来,世界天然橡胶消费量增长迅速,从1960年的200多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00多万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天然橡胶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橡胶树的非生产期长达78年,受资源条件等的制约,天然橡胶产量的增加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求,天然橡胶供应紧张的形势将长期存在。

      3.橡胶木材市场前景广阔。橡胶种植业的第二大产品是橡胶木材。按更新计划,我国每年可生产约80万立方米的橡胶木材。我国是世界木材、纸浆和纸制品进口大国,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木材市场缺口将越来越大,橡胶木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竞争力分析

      1.比较优势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热作产品进口关税的逐步减让和履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我国热作产品面临新的挑战。发展橡胶产业是应对新挑战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天然橡胶需求稳定增长,橡胶产品市场广阔,种植橡胶的比较效益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植胶区多处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能够满足天然橡胶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产业基础较好。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五位,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培育、储备了一批优良品种。建立了从科技创新、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体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