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用30个月时间已悄然完成向第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行动,这其中大部分时间正好赶上08年后期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大跌。从海关进口数据看,09年5月原油进口持续强劲,创下历史第二纪录高位,而在国内上调零售油价帮助炼厂应对原油价格上涨之前,4月原油进口同比增长已达13.6%,说明中国原油储备计划正在加速进行中。
一期项目包括镇海、舟山、黄岛和大连4个地上石油储备基地,总规模1,640万立方米,可储原油约1,100-1,200万吨。预计一期项目完成后,将形成30天左右净进口量的原油储备规模。现在中国又在建造规模更大的第二期战略储备基地。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原油储备推升了油价上涨的幻想,如中国未来会选择适当时机逐步完成对第二阶段战略储备基地注油,全球油价可能因此而得到支撑。
剑桥能源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严克风认为,从2008年初中国的原油库存基本上是在一直增加,而08年进口的原油基本上是在国际平均油价较高的时候买进的。从09年年初到一季度结束,两大石化公司都在积极地清理这部分高价库存,这也是09年初原油、成品油进口量相应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国希望这次战略储备原油行为能避免对市场造成强烈冲击,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大增15%曾震撼了全球市场。而目前油价已经升至72美元的七个月高位。亦有市场人士怀疑中国建立原油战略储备能否熨平价格波动周期,其效果值得怀疑。以往的教训显示,卖了国储镍,镍价涨了。卖了国储铜,铜价涨了。这使得国际市场已将中国国家储备的增减变化当作一项投机因素来把握。如此说来,中国原油战略储备很可能获得同样的待遇。显然,没有人愿意看到中国的原油战略储备成为市场新的价格波动因素。
虽然官方称中国原油储备正赶上了国际油价的最低点,但是国储油收储价却未必抄了原油市场的底。在国际油价低迷时期,中国没有像美国一样大规模进口石油。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09年1月中国原油进口1,282万吨,同比减少8%,成品油进口239万吨,同比下降26.2%。而油价进口最集中的月份为4月和5月,按保守估计平均价格在60美元/桶左右。
发达国家石油储备制度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石油储备量相当于几个月的消费量。随着每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和缺少系统性石油战略储备,中国很容易受到全球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地区的占56%,来源于非洲地区的占23%,来源于亚太地区的占14%,来源于欧洲地区的占7%。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形势已有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能源安全将受到很大冲击。
中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中国手中。除了中东地区长期处于乱局、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海盗骚扰事件频仍之外,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部署是影响中国石油通道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事实上在强化东亚的军事存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美国的势力也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渗透到印度洋,客观上形成对中国油路安全的潜在威胁。有消息透露,多年前美国就在了解中国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量的具体数据。如果消息属实,其背后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中国原油储备第一步已悄然完成
- 时间: 2009-06-22 10:16:59 作者: 来源: 世华财讯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