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储抛胶抛出天胶未来走势
  • 时间: 2010-04-14 10:00:25    作者: 张晓磊    来源: 金鹏期货    点击:
  •   国家物资储备局定于2010年4月14日委托国储物资调节中心,以公开竞价方式销售部分国家储备天然橡胶3万吨。国家抛储政策再度出手,对市场抛出了什么信号?

      国储抛胶原因分析

      客观上,国家储备局拍卖橡胶有两方面成因,一是属于橡胶库存轮换,应对新胶上市,准备新胶入库而卖出老胶;二是在市场供给紧缺时抛出国家储备以调整市场供需失衡。

      此前,国储也出现过类似抛胶行为:2003年10月,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储备局举行橡胶拍卖活动,公开向市场竞价拍卖储备现货胶源。2007年12月,国家储备局拍卖的1.9万吨库存全部成交,成交价在20400-20500元间。

      两次抛胶的背景类似,均是出现在市场原材料橡胶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行业受原材料成本压力上升,天胶价格内低外高的情况下。目的也均是为了平抑过高的胶价,保护国内用胶行业,主要是轮胎、汽车行业利益。主要手段是启用国储轮库程序,释放储备库存以减缓供需压力,达到调控胶价的目的。

      国储抛胶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前两次抛储,市场面对国家对橡胶价格调控政策时表现迥异。2003年国储抛胶政策出台后,市场受政策性利空因素作用,沪胶一度出现全线大幅下挫,部分合约触及跌停盘;面对2007年国储抛胶政策利空作用影响,沪胶表现与前次迥异,非但没有出现下挫反而呈现出大幅反弹。两次类似政策作用下,期货市场截然不同的反应表明,在分析国储政策的同时,不能单一理解政策导向来判断市场的走势,或者单独依照市场反应分析政策效果,较为合理的方式是结合基本面情况对政策原因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政策相同 背景差异决定未来走势

      2003年和2007年抛胶政策应对产销区胶价大涨,国家启动抛储措施。其中,2007年抛售政策对市场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现货胶原紧张,抛售力度有限,难以平抑市场供需缺口,市场对政策利空无所反应。相比而言,2003年的抛胶预期数量大,对市场供需影响大,相应市场在各方利多情形下,对抛出利空反应强烈。

      本次抛出政策一出,市场在外盘强劲背景下,依旧保持震荡疲软之势,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现阶段国内橡胶供需基本情形。本次抛胶背景和前面两次政策性抛胶有相同背景,外盘在需求强劲影响下创出新高,国内胶价也居高不下。同时,此次抛胶还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之处,成为本次抛胶政策决定市场未来走势的关键性因素。

      本次抛胶政策的两个特殊点:一、库存充裕,库存轮换是主因。二、价格底线迎合成交是关键。

      据消息称青岛保税区橡胶现货库存20万吨,库存已达满额。同时,干旱天气影响已充分释放,国内橡胶已经进入开割期。面对市场现阶段的充分库存和后期的新胶连续稳定上市,橡胶价格的短期供给紧张对胶价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面对轮库抛储程序,市场基本面实属利空,政策对价格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平抑价格作用明显。市场消息称此次第一批拍卖数量3万吨仅是开始部分,为化解价格压力后期政府还会有相应连续拍卖政策出台,估计后续将会有更大数量的国储橡胶拍出。

      其次,2007年12月国储拍卖流拍率仅为0.04%,成交价格区间在19220元-21380元之间。此次拍卖天然橡胶储存年限较长、部分有海水浸泡、胶包有水湿、有霉臭、表面老化等现象,价格成为拍卖是否成功的关键。据可靠消息称,此次拍卖旨在成交,价格考虑成分退居此为。故此次拍卖价格将超出市场人士预料,为保证成交下的较低挂牌价格对市场的杀伤力远大于前次拍卖的影响,直接冲击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现货价格坚挺支持受到实质性挑战,将对期货价格产生二次冲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同于前几次抛储政策调整,此次抛储政策背后有着充分的现货库存支撑和价格优势引导,而且政府政策导向清晰、力度足、决心大。加之市场表现的有效验证,此次政策调控将会充分给与过高的胶价以充分的平抑,期货价格冲击前高的基本条件荡然无存。虽然,现阶段国际资本炒作成分大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但是政府调控政策把握着市场真正供需情形,在新胶上市后市供给接续的客观实际下,顺势发挥市场调控手段。市场参与者应该理解政府拍卖意图,不能藐视政府调控政策的指引作用,应该理性坚持胶价将会在政策顺势引导下回归供需基本面。最终,在政策的有效引导下沪胶期价将会呈现深幅回调,重回合理估值区间。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