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时间: 2010-07-26 08:56:17 作者: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天然橡胶产业是海南农垦的基础产业,也是海南农垦的立足之本,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海南农垦的形象所在,所以,海南农垦的橡胶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对海南农垦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如何保持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橡胶的树龄结构要趋于合理。当前,不管是从整个海胶集团来看,还是从单个基地分公司来看,树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突出。就以红华分公司来看,橡胶总面积7万余亩,各种时间段树龄的面积如下:30年树龄以上的占总面积的29.3%;29—8年树龄的占总面积的55.3%;7年树龄以下的占总面积的15.4%。以上树龄结构的特点和后果是:其一,老龄树份量偏大,占橡胶树总面积的29.3%,占开割树面积的38%。那么,老龄树在开割树中的份量大,必然造成平均单株产量低,在同等投入的前提下,必然产生企业跟职工经济效益低的后果;其二,根据橡胶种植和更新的规程,从现在这个时间点开始来衡量,通过7年有序地对29.3%的老龄树进行更新,同时加强对15.4%中小胶的管理。那么,7年后的结果是,原来的29.3%老树龄开割树通过更新而转变为中小胶,而原来的15.4%的中小胶转变为开割树。届时,开割树与中小胶的结构比例是70.7%和29.3%,而7年前是84.6%和15.4%,也就意味着7年后的干胶产量减少幅度大约13%。从以上的分析,说明橡胶树龄结构偏老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在更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经过一个“痛苦”的更替过程和干胶减产过程。所以,一个单位30年树龄以上胶树、29—8年树龄胶树、7—1年树龄胶树(中小胶)三个阶段树龄各占的合理比例应该分别是10%、80%、10%。
二、橡胶的更新要有序进行。由于前几十年种植的第一代胶园已进入老龄树阶段,老龄树的低产低效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更新重种,但由于绝大部分单位30年以上树龄所占的份量偏大、甚至过大,如果各单位在计划安排更新的过程中,不做好有序、合理、有步骤的计划,而简单地在两三年内把30年以上老树龄橡胶树更新掉,势必造成中小胶后劲补不上,干胶产量锐减的结果,从而导致公司收入和利润大幅度降低,以及职工收益的大幅度减少,职工队伍的不稳定。笔者认为,30年以上老胶树的更新,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要保证中小胶后劲产量跟得上的前提下,有序安排更新;如果没有中小胶后劲单位的更新,年安排更新比例要控制在全开割面积的1.5%左右。理由是,按年1.5%的比例连续更新,7后达到开割面积的10%,这就是上面所提出中小胶合理比例,才不至于给职工收入带来大幅度的减少,保持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与企业的和谐。
三、橡胶的产业规模与劳力规模要匹配。从整个海胶集团来看,橡胶的产业规模与劳力规模基本上是合理的,80%以上达到满岗割胶或满岗抚管,但是,个别分公司不满岗承包的现象比较突出。就红华分公司为例,割胶岗位三个树位以上的占胶工人数的36%;两个树位的占胶工人数的40.5%;一个树位的占胶工人数的23.5%。这说明一个问题,产业规模和劳力规模极不匹配。大比例的小岗位,在现行的承包结算模式下,胶工收入倒挂现象不在少数,导致胶工队伍的不稳定,甚至发生截留偷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解决橡胶产业规模和劳力规模的合理匹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协调:一是扎紧劳力入口关,杜绝随意招聘劳力;二是扩大橡胶产业规模,只有规模增大了,才能解决职工的就业问题和不满岗问题,尽力做到产业和劳力的和谐;三是没有土地可供扩大产业规模的,可通过职工自营经济占用土地情况的调查进行调整,凡占地达10亩以上的,要求其退出国有胶岗位,让给不满岗的职工,以达到平衡占用土地;四是对年轻劳力进行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流向非胶产业,减轻橡胶产业的用工压力,达到橡胶产业规模和劳力规模的匹配和平衡,达到满岗,优化橡胶产业劳力结构,促进良性循环。
四、橡胶的产业管理要坚持严格性和持久性。橡胶的管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和根本的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在国有胶园实行家庭长期承包改革后,出现部分重利益、轻管理的现象,以及发生短期行为现象。笔者认为,实行“长包”后,管理上不能松懈,更应严格管理,不管是在管养环节还是在割胶环节。其二,橡胶产业的管理要坚持持久性原则。一株橡胶要管7—8年才能投产,管、割得好,收益要在20年以上;否则,开割不到3、5年,人为已经把胶树割成死皮或报废,那将是一个赔本投资。所以,要使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务必在管理上坚持严格性和持久性。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