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需关系支持 胶价高位运行
  • 时间: 2011-01-06 09:51:20    作者:    来源: 金融界    点击:
  •      2010年和2011年可能是天然橡胶供需最紧张的两年,全球天然橡胶供应短期难以大幅增长,但需求中期看好。预计2011年沪胶仍将高位运行,而且不排除进一步走高的可能。

      供应面分析

      中国天然橡胶供应有望缓慢增长

      2010年由于中国新开割胶园的增加,以及病虫害没有大范围强度爆发,天然橡胶的生产状况较为平稳。预计全年新增种植、更新胶园4万公顷左右,开割胶园56.7万公顷,天然橡胶生产量与去年持平,约64.7万吨。

      按目前植胶技术水平,中国大量扩充胶园面积的能力非常有限。根据“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到2010年,优势区橡胶种植面积达到84万公顷,平均单产1300千克/公顷(按开割面积计算),年产干胶65万吨以上。到2015年,优势区橡胶树种植面积达到88万公顷,平均单产1400千克/公顷,年产干胶80万吨以上。到202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国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将基本稳定在100万公顷左右,年产干胶100万—120万吨。

      全球天胶供应短期难以大幅增长

      2010年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大部分天然橡胶主产区相继受到寒流、干旱和水涝的侵害,全球天胶产量增幅受限。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预计2010年全球橡胶产量增加1%至979万吨。2010—2020年,全球天胶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4%,总产量2020年增至约1430万吨。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预计会员国增加6.6%至950万吨,泰国产量将下降1.4%至312万吨的水平。笔者预计2010年全球橡胶产量增加约3%至999万吨。

      全球橡胶供应偏紧的局面可能在未来两三年持续,因产胶国产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而全球需求仍将稳步增长。笔者预计天然橡胶供需最紧张的年份是2010年和2011年。天胶新种主要集中在2005—2008年,尤其是2006—2007年,因为胶树5—7年开割,而头3年产量仍难以有效放大,所以这期间种植的胶树2011年才开始对供应产生正面影响,而2014年才开始对供应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另外,东南亚1980年前后种植高峰期的胶树在2010年前后面临老化问题而需要重种,这将对天胶供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需求面分析

      大宗商品易涨难跌

      一般来说,一个经济周期分为复苏、过热、滞涨和衰退四个阶段。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包括大宗商品市场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经济增长和通胀,而经济增长和通胀两个变量在经济周期四个阶段有不同的搭配,不同的搭配状况将对商品价格运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从中国情况来看,虽然有经济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增长状况仍然乐观。而流动性总体充裕,劳动力成本中期看涨,2011年通胀水平可能高位运行。从海外市场来看,虽有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侵扰,但经济仍在缓慢复苏,而通胀可能触底回升。综合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逐步抬升,这决定了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仍然易涨难跌。

      始于1999年的大宗商品牛市仍将继续演绎,本轮大牛市的核心驱动因素仍然存在。历史上看,大规模的流动性扩张伴随的都是大规模的通胀,因为收缩政策往往难以充分有效地回收当初释放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出于对美元货币地位的担忧,而新的货币体系短期仍然无法有效建立,资金对资源的青睐空前高涨,各国建立实物储备的积极性较高,这也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利多影响。

      全球汽车消费迈上一个新台阶

      虽然发达国家汽车消费趋于平淡,后继增长潜力有限,但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和印度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将使未来几年全球汽车消费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预计全球汽车产量在2010年将增长15.3%,达到7300万辆;2010—2020年期间,汽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今年印度新汽车销售量将达到250万台,比2009年增加19%,未来几年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的问题不大。

      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仍处于世界低位,目前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50辆左右。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在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40辆之后,汽车销量都将经历一个3—5年的高速增长期,增幅约15%—30%,中国从2009年开始可能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发展具有梯度特征,即东中西部逐步推进。而且中西部兴起第一辆汽车购买高峰时,很可能同东部地区的第二辆汽车购买高峰相重叠。总之,这种梯度特征可能会延长中国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期。“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高速增长,到2015年,汽车产量可能达到3000万辆。

      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政策刺激作用消退,汽车消费增长更多需要内生增长动力来推动。目前北京出台汽车限购措施,可能造成年底汽车消费激增,并透支明年的消费。综合来看,我们仍然看好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预计增长约12%至2000万辆。

      高价抑制部分天然橡胶需求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天然橡胶价格的不断走高,轮胎企业已经有几轮提价,试图将增加的生产开支部分转嫁给下游消费者。尤其海外轮胎巨头,它们将增加的原料成本大部分通过提价的方式转移给了下游消费者。然而,专注于中低端产品的中国轮胎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提价力度不强。对于竞争力较弱的中小轮胎厂而言,2010年下半年的胶价对生产利润构成威胁。四季度,由于销售淡季的到来和对2011年中国汽车消费良好预期的降温,中国轮胎企业的开工率下降了三成。总体来看,只要汽车消费不出现大的波折,则轮胎照样生产,只是外资轮胎巨头的市场份额可能扩大,而中国本土轮胎企业将经受巨大的煎熬,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一批中小轮胎企业将被淘汰或兼并。

    市场结构分析

      天胶牛市仍可能延续

      从烟片胶和标胶的价差关系来看,上半年价差结构的扭曲,通过罕见的方式来解决,即通过标价的补涨来修复价差关系。目前两者的价差关系已经恢复正常,单从这个方面来看,胶价的投机泡沫不大。

      2011年,国产胶较海外胶比价偏低的状况较多,上半年主要体现了人民币升值效应和国内流动性收缩政策的影响,下半年主要反映了中国价格干预措施的影响和中国下游轮胎企业处境的艰难。中国价格引领趋势的发展,但倒挂现象增多。若没有大的宏观经济系统风险,投机情绪没有发挥到极致,国内胶价下跌幅度或有限。从期限结构来看,远月相对于近月大多处于平水和升水状态,看涨结构维持得较好。

      东京胶市的主导地位逐步丧失

      最近两三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对日本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引导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第一,东京胶的开盘价对沪胶开盘价的指导性明显降低。第二,两者盘中走势的一致性显著降低。第三,沪胶不理会东京胶走势的行情明显增多,比如2010年二三季度的东京胶在近月合约上的挤仓行情,带动整个东京胶合约和外盘现货胶价走强,但沪胶走势总体偏弱。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是胶价运行的方向率先由沪胶做出选择的行情逐步增多,比如2009年7月中旬开始的向上突破行情,2010年4月中旬开始的下跌行情,2010年7月下旬开始的向上的突破行情。

      通过计量检验发现,中日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2007年和2008年中国和日本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然而,2009年和2010年中国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对日本天然橡胶价格存在单向引导关系,而日本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对中国天然橡胶价格已经不存在显著的单向引导关系。在全球天胶定价体系中,中国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日本天然橡胶期货价格,并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

      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胀都水平可能逐步抬升,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具有一个总体利多的宏观环境。全球天然橡胶供应短期难以大幅增长,但需求中期看好,2010年和2011年可能是天然橡胶供需最紧张的两年。

      预计2011年沪胶仍将高位运行,而且不排除进一步走高的可能。沪胶指数主体区间在30000—40000元/吨,40000—50000元/吨是目前沪胶的攻击区域,全年均价约35000元/吨。节奏上看,可能前高后低或两头高中间低。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