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农垦近4年共投76.8亿元解决民生历史欠账
- 时间: 2011-12-05 12:07:18 作者: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每月准时领取养老金的岭门农场退休职工杨玉兰最近心情很不错:“养老金涨了,日子舒坦多了,手里也有点余钱了。”
省农垦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以来,海南农垦共投入资金76.8亿元用于解决水电、道路、住房、社保等16大项民生历史欠账问题,集中精力、财力化解退休教师待遇、退役士兵安置等12大类影响垦区稳定的突出问题,海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狠抓3件民生大事
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近日表示,加大民生建设力度,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件事,一是职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通过3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垦区每户职工有一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二是就业;三是增收,增收和就业密切相关,总局将按确保职工收入增长20%的目标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
加大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及补贴力度,使垦区职工群众“居者有其屋”,这是海垦近几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承诺。海垦计划5年建设14万套职工保障性住房,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12万套,目前已投入资金19.3亿元。今年,垦区管辖的非职工居民的4万套住房建设也纳入计划。海垦还出资5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办理职工房屋产权证,对五类特困群体共1678户,在每户1.5万元建房补贴基础上,增加特殊补贴3000元。
就业与增收紧密相连。近年来海垦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职代会制度和劳动争议调解处理机制建设,劳动合同签订率、集体合同签订率普遍提高,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到2011年,农垦企业(包括47家农场、28家集团公司)做到100%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95%签订集体合同,100%按时发放职工工资,100%为职工缴纳“五险”。
据统计,随着海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海垦职工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去年垦区职工人均收入2.7万多元,其中工资收入1.7万多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60%和79%以上。今年总局又将职工增收的目标定为20%以上,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硬性指标。
此外,海垦还以土地换就业的方式安置在职无岗职工就业。去年共清理土地2.8万多亩,安排就业职工3968人。今年继续加大清理土地力度,调整岗位安置就业1691人。
全面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除住房、增收、就业等外,海垦还投入大量资金集中解决水电、道路、医疗养老保险等其他13大项民生工程。
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垦区民生历史欠账较多。一份电费清单,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垦区民生历史欠账之严重。
据介绍,长期以来,海垦下辖的每个农场都形成一个独立电网,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安全隐患多,同时电费居高不下,平均每度达1.2元。2008年底,海垦完成最后41个农场的“两改一同价”电网改造,垦区电价降至0.6元。据测算,垦区31万人每年可减少电费负担1.77亿元。
过去海垦社会保障自成体系,垦区19万退休干部职工人均月养老金比地方少500多元,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平均只有1.2万元。为使垦区职工群众老有所依,省农垦总局拿出16.5亿元资金解决退休职工10年拖欠的医疗保险金,为确保这笔所需资金足额发放,省农垦总局在安排2009年预算时,把行政经费削减8%,大幅度压缩非生产和非民生项目开支。
2009年1月,垦区40多万人由“农垦人”转变为了“社会人”。至此,垦区退休职工养老金大幅提高,与当地退休职工基本持平。此外,随着5项社会保险移交地方后,职工住院报销医疗费大幅提高。
省农垦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海垦开始实施饮水安全工程,两年内共投资近2亿元,解决了40万人的饮水问题。近4年来,海垦共投资14亿多元修水泥路近4000公里,共补交19万退休人员10年欠缴的医保16.5亿元,一次性将退休人员医保纳入地方统筹,同时筹资1亿多元将706名离休干部医药费年统筹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3.8万元提高到5.5万元,筹资1500万元对身患9种重大疾病的职工实行补充救助,最高每人每年可获20万元的补充救助。另外,农垦中小学校教师移交后,待遇与地方教师全部拉平等。
民生问题无小事。海垦全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了职工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社会得稳定的“三赢”局面。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