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现代高效农业实现绿色崛起
  • 时间: 2012-10-19 09:40:48    作者: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今年2月,农业部公布第二批认定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口市榜上有名。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海口紧扣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题,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出岛、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格局。海口着力延伸优质瓜菜产业链、热带水果产业链、健康畜禽产业链,丰富本地居民和全国居民“菜篮子”、“果盘子”。

      市农业局局长张志坚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海口还以养殖小区和沼气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区位优势,引导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以养殖小区和沼气建设为抓手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从美兰区灵山镇锦丰村锦堂村民组的一位普通菜农和运销个体户,成长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郭义群的成长,见证了海口这十年来农业发展的坚实步履,也见证了海口积极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历程。

      2007年7月,郭义群组织了16户村民开始创办种养合作社。他要带动农民走“猪-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路子。头两年,他们创建了2个规模化养猪场。同时规划建设沼气池,既可以为全村70多户村民免费提供沼气做饭、照明,又可为村里1400多亩种植地免费提供沼液水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用沼液浇的蔬菜,病虫害也减少了许多,农药用量也大大减少。村民们每年节省电、柴、肥料等开支近20万元。同时还确保了全村1400多亩瓜菜生产达到无害化标准,充分发挥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海口各级农业部门以推广畜禽养殖小区为切入点,同步推进大中型、户用型沼气建设和沼气综合利用,促进了以畜牧为主线,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种、养、沼相互推进的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2008年,我市又启动海南省(海口)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市农业局以生态养殖小区、沼气综合利用、水果喷滴灌、瓜菜大棚和冷库等五大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示范区项目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成功探索以“七个一(一个村建设一个生态养殖小区、配套建设一个沼气工程和一个沼气服务站、创办一个沼肥利用基地、引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成立一个联结农户的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四同步(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沼气服务站、沼气技工服务队伍同步建设)”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等生产要素,推进以节能减排、节支增收为目标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已基本形成以农村沼气、生态养殖场(小区)、无公害绿色大棚瓜菜基地建设相得益彰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格局,辐射带动了我市“猪—沼—作物”和能源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张志坚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沼气建设累计投资1.97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23亿万元。建成228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1.25万个,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94个,覆盖全市1200个自然村、农户1.9万户,年净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沼液、沼渣)360多万吨,年产沼气1800万立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3400万公斤,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面积10.1万亩,每个沼气受益农户年均节支增收约0.3万元。

      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打造全省农产品集散和深加工中心

      今年3月,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接到国家认监委通知,新加坡农业食品兽医局(AVA)已正式批准海口潭牛文昌鸡食品有限公司的热加工禽肉产品出口新加坡,这是海南熟制禽肉加工企业首次获得新加坡注册,标志着海南文昌鸡成功获得出口新加坡市场的“通行证”。

      禽肉制品属高风险出口产品,国外对此类产品的管理要求严格、准入门槛较高。海口熟制禽肉加工产品出口新加坡,标志着海口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加速。

      海口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一度面临技术水平低,设备装备比较落后现状。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新型工艺、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平台,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加工产品精深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大大地限制了农产品加工附加值的提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近几年,尽管椰树、罗牛山等知名品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但挖掘农产品加工产业品牌应有的内涵和增值空间,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近年来,海口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措施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今年1月15日,投资15亿元的海口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5.96亿元,用地规模约760亩,预计于201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共有63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5.7亿元,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11933万元,增加值5869万元。形成了果菜产业链、文昌鸡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三大产业链,直接带动27705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张志坚表示,随着海口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局将不断调整发展思路,谋划依托全省农产品资源,瞄准岛外市场,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之路。扶持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和配送产业发展,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打造全省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启动海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比例分别达到60%和20%。

      建成休闲农业园区52家

      特色旅游产品受市民游客热捧

      今年5月17日,2012年海口市荔枝交易会暨第二届荔枝文化节开幕,海口市休闲农业协会及海南省金农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征集了近百名“海口休闲农业体验游”市民游客,免费接送体验海口荔枝文化和休闲农业设施。他们不仅参观了现场的荔枝展销活动,还在附近的荔枝基地参加休闲采摘活动,听专家介绍海口的荔枝品种及荔枝文化,大家不仅玩得尽兴,还买到了新鲜的荔枝。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许多市民选择到海口周边地区的农家乐游玩,欣赏田园美景,亲身体验一把农活,一家大小其乐融融。石山镇的海口开心农场园区里,停满了市民自驾出游的车辆。游客三五成群,有的在树阴底下谈天说地,有的亲手磨制石山豆腐。相较于大型景点的拥挤和热闹,这里显得休闲、惬意。节前市旅游部门授予龙鳞村等十个乡村(点)“海口市首届十大旅游名村”称号,龙鳞村等十个乡村也由此成为海口乃至琼北旅游的新亮点。而这几个村,也正是海口的休闲农业突出代表。“双节”里,这些村庄每天接待游客近7000人次,游客以本市、本岛和自驾游为主。

      据海口市休闲农业协会会长刘朝华介绍,近年来海口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企业改进以往单纯的餐饮、打牌、钓鱼等“农家乐”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企业承接产业多、辐射带动面广的优势,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发展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特色,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各种资源丰富,设施先进,并兼具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功能;在海口西线和火山口周边已建成了绿枫庄、火山泉休闲农庄、南海休闲农庄等一批集农事体验、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生态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坡田心村、三门坡龙麟休闲农业园等主要依托自然景观,开发具农林景观和乡村风情特色的休闲度假农庄,带动当地农民就地就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目前海口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有52家,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3家,在休闲农业景点直接从业的人员有2000余人,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5000人,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休闲农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之一。

      链接

      农民专业合作社

      海口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大社+小社”等模式,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至今年5月31日,海口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96个,注册资金80611.2万元,社员总数8313人,带动农户456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16个。

      农村人才培训

      通过创办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培训基地、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培养一批新型基层技术后备人才,致富带头人。近几年,共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此外,海口市农业局还与省农经干校联合举办二年制农业技术中专班,共招收学员561名,为现代农业发展再探农村青年中专学历教育之路。此外,该局还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培育了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市农业局还大力开展就地培训、就地就业、就地转移的阳光工程工作,已培训农村劳动力95241人,转移输出69764人,培训学员外出打工累计创收6.07亿元。

      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市农业局通过建立健全市、区、镇、村、生产基地和农产品销售单位检测机构,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安全准入、准出及追溯机制。初步完成了市、镇农药残留流动检测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检测工作的覆盖面。目前已建成市监测总站、各区监测分站(批发市场)、镇和瓜菜收购站监测点76个,检测员160多人。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各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和重要农业生产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骨干,布局合理的、职能明确的、专业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强农惠农政策

      一是加大对农民种粮的补贴力度,对早稻、晚稻实行良种补贴,其中早稻每亩补贴10元,晚稻每亩补贴15元,玉米种植每亩补贴10元,每年补贴水稻50多万亩。2011年水稻补贴标准提高到15元/亩,年补贴水稻达50多万亩。二是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009-2011年7月底,省、市投入喷滴灌设备978万元,去年上半年完成农机购置补贴950万元,带动农户自筹资金1850万元,收益农户2300人。三是积极落实能繁母猪和生猪良种补贴。2007年—2009年、2011年我市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共2625.21万元。2007年—2011年中央安排我市生猪良种补贴资金共1252.8万元。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