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发展橡胶若干问题的深思考
- 时间: 2012-11-15 02:32:04 作者: 邢民 来源: 中橡商务网 点击:
海南于1906年由华侨从东南亚引种橡胶,至今已有106年历史,但海南真正大面积种植橡胶是建国以后,党中央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组建海南农垦负责进行实施。在长达60年的开发征程中,海南农垦在执行国家计划建设国家级天然橡胶基地的同时,还通过长期示范和带动作用,采用提供技术、种苗等多种扶持形式,带动当地农村种植橡胶。截至2011年底,全省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52万亩,总产达到37.14万吨,其中民营胶种植面积达到377.44万亩,总产19.97万吨,亩产87.34公斤,民营胶面积、总产、单产均超过海南农垦,既跃居领军地位,又成为海南橡胶发展的新亮点。海南橡胶规模开发持续了60年,根据海南农垦的长期探索,如下几个问题很值得引发深思考。
一、三个“三”字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个“三”字叫做“成也三年”,意思是指橡胶种植后,前三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一定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包括缺株补苗、种植覆盖、胶头盖草、修枝整型、除草施肥、防牛防兽等,千万不要因失管而沦为落后苗,一旦成为落后苗后,用再大的措施也难以挽回失管造成的伤害。海南农垦至2011年累计种植橡胶739.68万亩,期间更新倒树169.57万亩,按理说2011年橡胶保留面积应为570.11万亩,但实际上保存下来只有374.4万亩,表明因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损失了195.71万亩,种植的成功率只有73.5%。减少原因除有少部分并队退场划转给农民外,绝大部分都是失管原因造成的。特别是有一个时期为了加快发展速度,曾使用木椿打洞大面积种植橡胶,这种违背技术规程的恶作剧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累计种植株数23543.3万株,植后补植和大田芽接11511.26万株,占原种植株数48.9%,平均每亩用种苗多达47.4株,有些地区牛害严重,补植工作持续了好几年。
第二个“三”字叫做“败也三年”,指的是再好的胶园如果放弃管理三年,往往会导致前功尽弃。胶园一旦失管,胶树就会变成满身生长“白胡子”的“白骨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进行补救管理时采取再好的措施都很难得到改变。海南农垦曾投下巨资改造橡胶落后苗,但投资的效果并不好,即使最终延年投产,但同同龄开割的正常胶树对比,产量相差甚远。橡胶从种植到更新一个周期长达32-33年,要想实现周期效益,就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管理,要永远摆正管、养、割的位置,以管为前提,以养为核心,任何重割轻管的作法都应该严格禁止。在投产后的25年中,如果出现失管或者重割轻管、加刀加药等强割现象,最终都会对实现周期效益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被迫提前倒树。
第三个“三”字指的是灾后3年定达产。台风固然可怕,但只要应对措施合理就可以变为不可怕,重灾过后三年橡胶产量准能恢复或超过灾前水平。据统计,从1970-2011年41年间,垦区共遭受26个热带风暴和24个12级以上台风袭击,其中:1989年6-10月连续发生三个12级台风,橡胶开割树三级以上受损率超过20%,可是1991年橡胶产量就超过灾前1988年的水平。南林农场靠海滨的前线作业区,台风过后大片胶园几乎夷为平地,当时的情景是满目凄凉,意想不到的是灾后三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橡胶超强的抗灾能力,让农垦人对在海南大面积种植橡胶更加有信心,海南农垦天然橡胶60年发展历史,在恶劣的自然灾害条件下勇于探索,实际上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创业史。1973年9月14日从琼海正面登陆的14号台风,风力17级以上,琼海嘉积镇几乎被夷为平地,附近农村的百年荔枝树被风扭成一股绳,东太农场大多数胶园疮痍满目被彻底摧毁,橡胶产量从灾前1819吨骤降至615吨。2005年9月26日从万宁登陆的“达维”超强台风,全岛国营农场都受到袭击,橡胶开割树三级以上受害率达到50.9%,经济损失36.4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海南农垦经历史上风力最大、破坏面最广、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灾害。海南农垦就是在无数次超强台风袭击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海南农垦之所以能在灾害中发展壮大,从台风横行的路线图看问题,农垦橡胶基地布满全岛十八个市县,台风不可能同时给基地以毁灭性打击,总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农垦人坚持发展橡胶产业的信心所在,也是海南农垦在自然灾害逆境中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农垦人并不惧怕台风。近年来,全世界都在培育和推广橡胶优良品种,胶木兼优品种的推广成为关注焦点和主导方向,印度目前橡胶亩产超过127公斤居世界首位,相当于海南的二倍,但印度并不满足目前橡胶高产现状,仍然着力研发和培育胶木兼优新品种,并取得了仅次于马来西亚的突破。对比之下,海南似乎惧怕树大招风,在培育和引进胶木兼优橡胶新品种方面反应冷淡。笔者认为,惧怕台风而不敢接受胶木兼优良种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西联农场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使1917年种植的老胶树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多棵胶树有两人抱的树围,这些已有95树龄的老胶树,经过那么多次台风,依然挺立在哪里。海南农垦几百万亩开割橡胶园,植株保存率均超过60%,即使胶木兼优新品种受灾最终保存率降到40%,更新时还可以获得15立方米的木材,仅木材收入这一项就相当于橡胶前期投资的两倍多,有什么值得惧怕呢。
二、依山靠林是成功的关键
海南台风频繁,肯定不是好的橡胶植区。然而,由于我国热带资源稀少,海南岛却占有全国42%的热带资源,发展橡胶在建国初期又成为国家冲破帝国主义封锁的战略任务,别无选择只好组织林一师官兵挥师南下,在海南岛大规模种植橡胶,海南农垦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建,并以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终于把海南岛建设成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在长达六十年的发展征程上,广大农垦战士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从未向困难低头,只是在台风一眨眼间把胶园夷为平地时,有无数人在被台风摧毁的胶园中哭泣,甚至有许多胶工抱着残存的橡胶树头嚎啕大哭。农垦人执行的是国家发展战略,面对的却是残酷的自然灾害,农垦人通过长期思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依山靠林抗防台风的宝贵经验。依山,指的是地处山区的农场,在规划橡胶园时,要充分利用山峦的防风屏障作用;靠林指的是指地处平原和滨海的农场,在规划橡胶园时,必须按照胶林3:1的比例营造防护林,构建层层防线,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风护胶作用。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1957年创建的新盈农场,先前已在1952年就种下近万亩橡胶,后因苏联专家认为场区位于北部湾滨海台地,而且又是远近闻名的茅草窝,于是专家们下决论裁定为植胶禁区,参加开荒种胶的大队人马因此大批撤离,留守的只有两个班的人员。当时苏联需要蓖麻油,就下令转为种蓖麻,意料不到发生了虫灾而宣告失败。据老工人介绍,蓖麻虫爬过公路时,人都很难顺利通过。当时没有什么特效农药,几乎全靠人工在园里清扫装入粪箕就地深埋。1957年改建新盈农场,曾经设想办成大型畜牧场,也曾经设想种植甘蔗办糖厂,植胶禁区使方针徘徊了7年,最终才破迷信下决心选择种植橡胶。通过营造2万8千多亩防护林,最终冲破禁区种下了近5万亩橡胶,2004年干胶产量达到3532吨,亩产104.2公斤。这种情景如果让原先的苏联专家看到,不知道能做出何种解释。茅草确是橡胶生长的大敌,除了与橡胶争地力外,茅草根甚至可以穿透橡胶根系,要种好橡胶就必须消灭茅草。为了消灭茅草,那时候没有类似草甘磷哪样的灭茅农药,全是靠人工用四齿耙一耙一耙挖出来,最深的茅根有1米多长,一个人一天的劳动定额是2.5-3平方公尺,还专门从临高农村雇请民工来农场挖茅。有趣的是药材公司还派人到农场收购茅根,表明这里确实是远近闻名的茅草窝。解放军驻临高部队还经常派人来这里刈茅草盖营房。一个被苏联专家判定为禁区的地方,之所以变成一个中型橡胶农场,这就是靠林种胶最有说服力的典型范例。农垦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把依山靠林看成是一个成功的宝贝,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前几年为了支持纸浆生产,竟然将西部地区国营农场的防护林纳入纸浆原料,农场大部分防护林被砍伐,地处滨海台地的新盈农场所有的老防护林带几乎全被砍光,这个行动像一把刀子插入农垦人的心脏,不管是谁的决策和主张,最终都推卸不了危及橡胶基地建设的责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向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在海南和广东种植橡胶,世行专家对项目评估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认为我们长期坚持防护林每亩种植444株的设计不合理,世行专家主张每亩种222株,理由是种太密既费工又浪费种苗而且成材率很低,当时由于我们过于坚持,世行专家只要尊重我们的意见。现在回过头看,世行专家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所有的防护林最终的成材保有率很少超过30%。
三、品种选择决定前景
海南农垦实现橡胶良种化是1964年开始的,在这以前橡胶实生树亩产只有20公斤左右,株产0.8-1.2公斤,在这种情况下推行良种化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即使碗口一般粗眼看很快就要投产的实生树,同样接受大田芽接就地整株砍掉。那时候的良种大多数是国内品系,即使向外引进品种也受时空限制,表现也不突出。后来引进马来西亚RRIM-600号和PR-107等优良品种,特别是PR-107经过多年观察具有耐割、抗风、高产的优势,名正言顺地被认定为海南橡胶的当家品种。意想不到的是2008年出现强度寒害,PR107成为抗寒能力最弱和遭受重创的品种,当家的地位受到质疑,而且产能久久恢复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海南橡胶又一次面临当家品种的选择。从全球天然橡胶品种选择大的走势看,培育和引种橡胶胶木兼优新品种已经形成了共识,马来西亚和印度在这方面的开发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马来西亚早期培育的RRIM-2025胶木兼优新品种,亩产163公斤,单株积材2立方米,优势十分明显。对比之下,海南橡胶在这方面表现迟钝,除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针对海南台风多的特点,研发出热研7-33-97抗风耐寒高产新品种,并在适度规模推广取得初步认可外,别的胶木兼优新品种的开发研究至今还没有破题,向马来西亚引进胶木兼优新品种也还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一个严酷的现实是海南橡胶长期低产,而且持下降趋势,同别的热带农业产出相比,效益相差十分明显。例如:红明农场荔枝亩纯收入超过5000元,南田神泉芒果亩销售收入6900元,而橡胶亩销售收入在价格高峰的2011年只有2000元左右,这种产出落差实际上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从企业经营角度探讨问题,尽管天然橡胶是战略物资,但如果目前低产低效的状况不加以改变,其战略地位也将在经营者面前暗然失色,不排除被别的热带高效农作物取而代之的命运。海南橡胶应该坚定地全面进行第二次品种改良,大胆培育和引进胶木兼优新品种,彻底改变目前的低产局面。
四、发展模式选择要当心
全世界约有1.6亿亩橡胶园,除中国和越南有较大面积国有胶园外,其余90%以上均是民营胶园。从实践看,国有胶园由于产权属于国家,尽管推行国有胶园长期家庭承包,但分配始终是个瓶颈,一旦出现分配不合理,就会滋长割胶生产的道德风险。以海南农垦为例,多年来花费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和领导精力用于护林保胶,割胶生产的道德风险依然超过20%,连同护林保胶费用支出,一年下来损失多达10亿元,比橡胶自身经营利润高出好几倍,而且时有伤人事件发生,已成为全省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国有胶园目前的处境证明,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模式应尽量选择民营,不宜再扩大国有规模,这或许是今后发展的正确取向。护林保胶已成为海南全省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形势一直表现严峻,然而面积超过农垦的民营胶却不存在护林保胶问题。由此看来,国有胶园生产道德风险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从改革产权入手。
五、民营胶面临的问题
2011年海南民营胶面积、总产、单产均超过海南农垦,成为我国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领军者。特别是近十年海南民营胶更以平均每年近20万亩的速度推进,让笔者早先提出海南橡胶面积1000万亩产量100万吨的设想目标,有希望变为现实。按照民营胶前十年发展速度,再有十年全省橡胶种植面积就可以达到1000万亩。全省再用25-30年时间全面推广胶木兼优新品种,只要平均亩产达到120公斤,年产100万吨目标就可以实现。假设海南产出100万吨橡胶,按2011年价格计算,橡胶销售收入可达331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一半以上。近十年是海南民营胶发展最辉煌的十年,是海南橡胶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但从总体看,海南民营胶面临许多劣根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是民营胶普遍存在提前开割投产问题,按技术规程规定,树围至少要达到45厘米才能开割,而民营胶普遍不执行这个规定标准,普遍提前开割。提前开割的胶树,一般规律是树围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周期产量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一句俗话叫做“越想提前要就越要不到”,就是对提前开割的批评。海南民营胶之所以跳不出“种七年割七年,最终赚点树头钱”的怪圈,主要是提前开割惹的祸。经验证明,种橡胶图的是周期效益,一般情况下开割后12-14年才能收入全部投资,民营胶割七年就废掉了,有什么效益可讲,更谈不上周期效益了。这个问题必须认真面对,否则只能是最终赚点树头钱,而且由于胶树普遍提前开割植株细小,树头钱也没有多大赚头。民营胶第二个致命伤是与市场隔绝,未能从与市场对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利益。根据可靠分析,以中橡市场电子交易实际成交价为依据,扣除工厂加工费用、扣除中间流通环节费用后,民营胶生产业主得到手的只有71%。例如,2011年中橡市场综合干胶平均价每吨33110元,扣除加工费3382元,剩下29728元,而民营胶生产业主只得到21107元,即每吨少收入的8621元成为不与市场对接的牺牲品。2011年民营胶产量19.97万吨,由于没有直接与市场对接,至少减少收入17.2亿元。建议民营胶生产业主在“自愿参加、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组成民营胶合作社,统一收集社员的产品送往农垦或地方达标的胶厂代理加工,然后直接与中橡市场对接,就可以从减少流通环节获取原本就是自己的可观利益。要特别强调的是合作社同胶厂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更不是将产品给胶厂收购,而是纯粹的代理加工。代理加工产品可以统一使用工厂品牌,既可以卖得同等价钱,又可以彻底洗刷民营胶质次的耻辱。
六、要有很强的价格应变能力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11年十四年间,橡胶亏损经营共六年,即1999-2003年;橡胶盈利共八年,即2004-2011年。期间,橡胶价格波动度高达7倍多,例如、2001年国标-5号胶最低价每吨6150元,而2011年最高价每吨42460元,后者为前者6.9倍;浓缩乳胶2001年最低价每吨3800元,2011年最高达到28560元,后者为前者7.5倍。 2001年价格跌至谷底,主要是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所致;2011年尽管全球经济衰退特别是欧债危机还在继续,却意外地出现天然橡胶价格离奇地暴涨,不难看出,这完全是市场的超度炒作所致。笔者根据这个判断,今年一月就提醒天然橡胶生产业主今年要接受每吨3万元以下的价格回调。果然不出所料,今年十一月橡胶价格已跌落至每吨23000元,预计全年综合干胶平均价每吨不会超出24000元。令人费解的是2011年橡胶生产成本每吨高达28700元,这个成本已超过下游企业目前正常的接受度,这都是价格暴涨惹的祸,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成本,或许会在连续八年获利后再沦落成亏损经营。上述事实告诉广大天然橡胶生产业主,橡胶价格严重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在生产经营中一定要特别关注市场变化,主动与中橡市场对接,该出手时就出手,争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卖得个好价钱。橡胶投产后要持续生产25年,在这个生产周期中,价格波动在所难免,甚至会产生价差数倍的剧烈振荡,总不能因价格波动甚至亏损而废弃,为了规避价格风险,建议以以丰补歉形式建立风险基金,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力争取得好的周期效益。
七、政府应该重视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
海南橡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争辩地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要真正做大做强海南橡胶产业,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就民营胶而言,今天已成为海南橡胶的举旗者,但长期处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由民营胶业主自发开发,不管是土地规划利用、品种选择、种植标准、防护林体系建设、执行技术规程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海南省政府应该在发展规模上形成1000万亩100万吨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制订海南橡胶发展规划,特别要制订全省橡胶实现胶木兼优良种化规划,以特色产业向国家提出项目总体规划,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胶园更新重种在东南亚大的产胶国一直都得到政府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海南橡胶只要拿出实现1000万亩100万吨的规划,相信也一定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一点从国家六十年来对农垦发展橡胶的全方位支持就可以得到答案。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行胶木兼优良种化,不管是海南农垦还是地方民营胶,都将是一件耗时二三十年耗资巨大的工程,必须有一个统一规划,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让民营胶业主自己去实施胶木兼优发展规划,海南橡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海南橡胶如果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并全面实现胶木兼优良种化,不仅每年生产100万吨橡胶,接每年更新3%计30万亩,可获得橡胶木材450立方米。实际上1000万亩橡胶总积材量可达1.5亿立方米,既是一个巨大的木材资源宝库,又是国际旅游岛取之不竭的大氧吧。
(中橡声明:中橡商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的投资行为,风险自担。)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