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垦靠改革走出传统走进现代
- 时间: 2012-07-12 10:00:32 作者: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4年来,海南农垦切实按照“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总要求,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改革发展目标,着力推动各项改革不断走向纵深。4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海南农垦不仅收获了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更是彰显了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使整个垦区呈现出职工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各大产业竞相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
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占海南1/4土地、1/8人口的海南农垦,尽管说近60年来从未停止过对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但成效并不明显,而以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为号令,打响的海南农垦这场力度、深度和广度堪称史无前列的管理体制改革大战,从中央到地方,无不给予其莫大支持。对于这场改革,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省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一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农垦改革应分三个层面,一是管理体制由省部共管,变为海南省管;二是海南省管理后,逐步把分离出来的政府和社会职能交给地方,将农垦经济和社会都纳入全省发展一盘棋;三是农垦自身的机制改革和转换,通过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现代企业。
目前,沿着这一改革思路,海南农垦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以天然橡胶为龙头,热带现代农业、旅游地产、金融服务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据了解,经过4年改革的海南农垦资产总额由2007年的130.88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386.2亿元;垦区工农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112.8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0亿元;企业经营利润由2007年亏损4295.5万元,到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10亿元;垦区职工工资收入由2007年的人年均收入(不含自营经济收入部分)9648元,增加到2011年的21462元;垦区单位由2007年的92个农场、42家直属工商企业和84家橡胶分公司,重组整合到2010年的49个农场、25家橡胶分公司和6家直属工商企业,仅此一项,每年全垦区可节约各种行政和管理费用开支至少2亿元。
改革不仅体现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垦区民生改善上。4年来,海南农垦集中精力、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共投入150亿元(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省财政支持、农垦自筹)资金,用于改善垦区民生和解决历史欠账等遗留问题。例如,在偿还拖欠的垦区职工历史旧账上,分3年补交19万退休人员10年欠缴的医保16.5亿元;一次性将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医保纳入地方统筹;将垦区近500所中小学移交属地管理,1.4万名教职工与地方教师一样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同时对身患9种重大疾病的职工实行补充救助,最高每人每年可获20万元的补充救助;集中还清了历史上拖欠的职工工资、医疗费、养老金、社保欠费等。
各分场“二次创业”各具特色
2011年,为加强规模和整体优势,主产业橡胶从农场剥离出去,转由海南橡胶集团经营,之后,海南橡胶正式上市。但橡胶剥离后的海南农垦各个分场如何尽快从“失胶”中走出来,实施“二次创业”,也就成了各界关注海南农垦发展的焦点。对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深入到八一总场、乌石农场、中建农场等单位进行了采访。
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境内的八一总场,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深入垦区采访存续农场发展转型的第一站。该场作为海南垦区最大的国营农场,曾有“八一稳、农垦稳,农垦稳、海南稳”的说法,场长罗永华告诉本报记者,场老、人老、沉积社会矛盾突出是八一总场的基本场情,农场与年产干胶超万吨的海胶八一分公司分离后,总场党委一班人面对叠加的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认真分析场情,提出立足资源优势,开始了农场的“二次创业”,先后组建了自营经济、国土资源开发、万祥物业、矿山、后勤保障、海口房地产开发公司六大产业板块公司。
中国经济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场以建设高标准、无污染的水泥厂为突破口,立足资源优势开始由橡胶大场向工业强场转型和突围,不到一年的时间,随着一批工业项目的陆续上马,六大产业板块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当年就为该场创收节支1766万元。掘得“二次创业”第一桶金的该场,把欠职工的工资和社保还了,剩下的还清了银行的陈年老账,实现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突破,为“二次创业”打开了通途。
与八一总场相距100多公里的乌石农场是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第二站,该场位于海南省中部交通枢纽交汇处的琼中县境内,由原来的南方农场、岭头茶场和乌石农场重组而成,土地总面积36.3万亩,是琼中垦区土地跨度最大、居民点最多、最分散的农场。
场长蔡锦源告诉本报记者,面对橡胶主业剥离后的现实,农场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农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职工增收、民生改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是狠抓增收节支,全面实施经营性资产、国土、城镇、人力、茶叶、绿橙、畜牧、投资公司“八大板块”增收节支项目,设立项目经理人负责主抓“八大板块”的创收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1年全场增收节支1100多万元,为农场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资金支撑。
二是创新茶叶管理,以建设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茶产业的结构性战略调整,走高端、高效和优质的茶产业化之路,开发的“白马骏红”和“白马雾珠”等系列“白马岭”茶叶高端产品,不仅填补了海南缺乏高端红茶的空白,更是提高了茶产品的附加值,2011年全场实现茶叶生产总值680万元,较2008年增长296%;茶工采茶收入由原来的每月不足3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月1500多元。
三是采取国家、农场和个人“三个一点”办法,着力推进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改善职工人居环境建设,全场共完成职工危房改造1800套、修建畅通公路115多公里;投资396.8万元完成了33个单位的职工饮水工程;投资91万元为31个单位的200户职工建设沼气;为311户困难家庭886人办理最低生活保障。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事,让该场职工群众已从“失胶痛苦”中完全走出,到2011年末该场实现经济总收入4883.71万元,职工主副业收入达5.6万元,较2009年增长140%;几年来全场干部职工年人均工资提高20%以上。
位于海南省屯昌县境内的中建农场是本次采访的最后一站,采访中,中建农场场长陈少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重组后新一届农场党委班子认真分析场情、形成共识:
一是充分发挥“南有木色湖、
北有加乐潭、东有南典山”的中建绿三角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及旅游地产作为新的支柱产业,为农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坚持抓好“三清一控”工作,盘活资产。通过清土地、清资产、清劳力和控制行政性开支,为农场增收1129.68万元。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四是在抓好民生工程上,提出“自查民生欠债,立项建档待批,广泛集中智慧,5年全面清还”和“把实惠和方便让给职工,把困难和压力留给党委”的郑重承诺。共投入民生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15套,解决了以中建场部为主,包括生产队在内的8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复和扩大了中建、广青场部的亮丽和美化工程。同时,加大力度整治环境卫生,消灭垃圾,拒绝污染,提高了职工健康水平。
未来:提升幸福指数
对于未来的发展,八一总场场长罗永华告诉本报记者,一是打造海南农垦的华西村,让八一人高收入、高福利、高度文明;二是打造海南西部工业重镇,让八一成为海南农垦工业强场;三是把八一小城镇与八一石花水洞和长岭山森林公园整体打造成国家四A级景区。
而中建农场陈少阶认为,目前该农场要加快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农场社会性负担仍然很重,目前还承办着许多社会职能,每年需要支出的费用共计3048万元;二是农场尚未纳入地方市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统筹协调发展。
目前海南农垦的管理体制改革已全面步入“深水区”,对于下阶段农垦改革的重点,省农垦总局局长周公卒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根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农垦改革还需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全面移交社会职能、加速推进农场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要加快海南农垦集团建成“千亿元”企业的发展步伐。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