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农垦改革四周年: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 时间: 2012-07-24 09:09:32    作者: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有人说,从经济角度看,改革前的海南农垦无论在经营规模、收益水平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可以称作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体,但与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它又是一个教、科、文、卫全面发展的“小社会”。

    正是这个“小社会”,使海南农垦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再生产能力。再则,自成一体的经营体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接轨市场经济的步伐,导致经济效益日趋下滑、社会地位下降和政策被边缘化。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特区后,海南农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90%的农垦人靠橡胶吃饭,热带作物生产零敲碎打,二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与其拥有的资源不相匹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海垦职工收入、社会保障等与地方差距越拉越大。

    有数字显示,1979年海南农垦生产总值约占海南岛地区生产总值1/3,建省前的1987年,海南农垦人均生产总值1267元,比地方的人均生产总值925元高出37%。但到2008年,海南农垦人均生产总值8303元,比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555万元低6252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7%。

    2005年至2007年儋州垦区爆发的“退场分胶”事件是点燃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导火线,这场剑拔弩张的“退场风波”,不仅震动了整个海南,更惊动了中央,深刻凸显出海南农垦由于受到历史、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现实问题。

    “海南农垦多年来在管人、管事和管资产上相脱离,管理体制落后,生产力和优势自然资源没有很好发挥,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反差,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省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一新一语道出了海南农垦的症结所在。

    可是,要彻底打破几十年一贯的老体制,为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做手术”却并非易事。

    2008年6月18日,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海南农垦改革的路线图由此确定——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锤敲碎了“在共和国土地上最后的一块计划经济的堡垒”。

    “把政府职能还给政府,社会职能还给社会,将海南农垦建设成为以橡胶产业为核心、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企业集团。”这是一条国企改革已验证成功了的改革路径,然而在海南农垦这个体系更加庞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加突出的系统里,这个经验能否可行,很多农垦人心存疑虑。

    改革意味着发生深刻变化,利益需要不断调整,体制怎么改、民生问题如何解决、产业发展走向何方……这些都成为海南农垦改革必须直面的考题。

    关键时刻,海南农垦改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分5年安排综合财力补助40亿元,用于帮助解决海南农垦历史遗留问题。

    除了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作为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推动者,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农垦改革作为全省“一号工程”,出台了《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省人大颁发了《关于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省政府先后有农业、财政、国土、水务等20多个职能部门到农垦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008年4月15日,时任省长的罗保铭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垦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干部职工住房困难、饮水安全、社保、教师岗位绩效津贴、革命老区建设、少数民族茅房改造、国有土地处置收益等8个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从制度和资金层面全力支持海南农垦的改革发展。

    “海南省委省政府有信心把海南农垦的事情办好,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促进大发展,海南农垦一定会成为海南发展的动力和亮点,海南农垦将来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这是4年前罗保铭对海南农垦改革寄予的殷切期望。

    明确了改革的政策和路径,改革的突破口又在哪里?曾担任海南农垦主要领导长达8年之久、并亲自领导和参与这场改革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力夫认为,要想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好农垦的民生欠账问题,这是绕不过的一个突出问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海南农垦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三融入”的重要条件,紧紧抓住农垦划归海南省统一管理的重大机遇,集中精力财力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大规模、超常规地解决民生问题,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转眼间,4年过去了,海南农垦改革激活了莽莽胶林,为垦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也让百万农垦人看到了希望。

    体制变革——海南农垦管理体制由过去“省部共管、以省为主”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历史性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问题;

    政企分开——2010年9月,海南农垦全面完成政企分开任务,省农垦总公司改制更名为“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国务院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社企分离——海南农垦社企分离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次性将20万退休职工医保、养老等五项社保移交属地统筹管理,农垦这个庞大的群体开始享受到了均等的公共服务。垦区近500所中小学移交属地管理,1.4万名教职工与地方教师一样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解决民生欠账——海南农垦4年共投入资金150亿元(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省财政支持、农垦自筹),解决了4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建了4100公里的场区水泥路。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建成保障性住房13.2万套。集中还清了历史上拖欠的职工工资、医疗费、养老金、社保欠费;

    农场属地化管理——海南农垦采取先行试点、分步实施、成熟一个移交一个的办法,开展农场属地化移交工作,迄今已有加来、新星、桂林洋3个农场进行属地化管理;

    实行长期承包——海南农垦全面推行以“完成上缴、剩余归己、统一收购、市价结算”为核心的国有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大幅度调整分配比例,10万名胶工所得从原来占橡胶产值的21%提高到现在的55%,大大调动了胶工的积极性;

    扁平化管理——垦区农场由90个重组成49个、基地分公司由84家重组为27家、直属工商企业由42家重组为20家。通过合并重组,减少了管理层次,降低了行政成本,全系统全年节省管理费用2亿多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海南农垦对企业人、财、物管理系统进行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预算和信息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全面应用,农垦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由于加强了资金管理,2009年仅财务管理费用比2006年减少近亿元;

    四大产业板块形成——海南橡胶集团成功上市,中国农业系统第一家财务公司——海南农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开业,海南农垦集团成功并购全球最大橡胶贸易公司——新加坡R1公司。海南农垦已形成天然橡胶、热带现代农业、旅游地产和金融服务竞相发展的格局;

    农场二次创业——政企分开后,省农垦总局全力推进农场产业转型升级,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调动农场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上项目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

    正是这场变革的力量,在海南农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被不断放大。4年时间,让海南农垦实现了从传统农场到现代企业的跨越,经济效益从2007年亏损4295.5万元,发展到2011年赢利10亿元;总资产从2007年的130.88亿元,壮大到2011年的386.2亿元,增长了195.08%。

    2012年,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省第六次党代会上对海南农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农垦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省部共管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重大改革,激发了农垦活力,改善了垦区民生。”

    如今,海南农垦人已然摘掉了“贫困落后”的旧帽子,轻装上阵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轨道。在这张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改革路线图中,海南农垦的前进方向更加清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释放农垦资源和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千亿元企业集团,成为海南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