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投资变化看海垦四年改革
- 时间: 2012-08-15 10:22:07 作者: 邢 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据了解,海南农垦创建60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83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62.77亿元,占总投资15.46%,总体比重不大。但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比重却高达81%,表明海南农垦创建的前29年对国家投资的高度依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家预算内投资开始减少,据统计,1981-1995年15年间,垦区完成橡胶开荒定植163.34万亩,同时更新老胶园61.46万亩,平均每年抚管橡胶未开割树126万亩。这一时期是天然橡胶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时期,但国家预算内投资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平均每年投入0.8亿元左右。以1985年为例,是年开荒定植橡胶19.87万亩,更新胶园3.6万亩,未开割树抚管162万亩,任务十分繁重。可是国家预算内投资只有7759万元,即使把这部分投资全部投入橡胶未开割树抚管,平均每亩只摊到48元。为了维持橡胶的正常生产,海南农垦只好向银行贷款和动用企业自筹资金1.68亿元,为当年国家预算内投资2.2倍。从这一时期开始,海南农垦陷入了投资饥饿症。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四周年。四年来,海南农垦通过体制改革,摆脱了沿袭几十年“政企不分、社企合一”旧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政企分开、社企分离”的新体制,改变了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天然橡胶、热带农业、旅游地产、金融服务等四大产业集群。百万农垦人用双手把核心产业天然橡胶送上资本市场的同时,昂首迈进了以“双十基地”建设和在“十二五”末实现千亿元发展目标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历史新征程。
2008-2011年体制改革期间,国家为了支持海南农垦体制改革,预算内投资略有增加。例如:2009年预算内投资破天荒地增加到9亿元,但体制改革的四年,国家预算内投资仅占同期总投资的10.6%。投资主体的改变,表明海南农垦通过体制改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国家投资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
2008-2011年四年间,海南农垦共投入企业自筹资金41.45亿元,平均每年超过10亿元,为同期国家预算内投资的两倍,为过去56年平均投入的7.2倍,同样表明企业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已成为垦区二次创业的重要投资力量。首先体现在,2008-2011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完成87.2亿元,占同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44.9%,充分证明通过体制改革,垦区投资结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非国有经济投入逐渐成为垦区的投资主体,将对垦区未来经济结构多元化产生方向性的深远影响。
其次体现在,2008-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18亿元,占创建6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47.85%,平均每年完成投资48.55亿元,为体制改革前56年平均完成投资的12.8倍,表明海南农垦通过体制改革,正在改变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面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并开始迈上二次创业跨越式发展的征程,正沿着“十二五”末实现千亿元目标奋勇前进。
有一点应该特别说明,2008-2011年完成的194.18亿元投资中,用于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数十亿元,均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垦区经济增长无法产生直接贡献。但随着垦区民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必将进一步激发百万农垦人二次创业的斗志,昂首阔步踏上跨越式发展征程。
令人高兴的是,垦区2012年上半年审批的174项目,其中47个已动工,总投资将达到439亿元,这一与垦区丰富资源相匹配的投资规模,是海南农垦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将为推动二次创业建设幸福家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把投资变化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海南农垦经过四年体制改革创新,通过盘活资源大大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沿袭了几十年对国家投资的过度依赖已成为历史,推动跨越式发展的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中橡声明:中橡商务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的投资行为,风险自担。)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