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农垦改革新思考:辨证看体制
- 时间: 2012-08-21 09:17:33 作者: 邢 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海南农垦以管理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在建立政企分开、社企分离新体制的同时,借助体制改革的推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且找准了海南农垦今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方向,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然而,目前在垦区一些干部队伍中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不善于用辨证的方法看体制,往往把海南农垦过去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责任全部归咎到体制障碍身上,把自己不解放思想、长期无作为推得干干净净。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和有害的,这也说明垦区干部队伍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思想,并没有在四年改革中得到彻底的改变。
客观地说,海南农垦发展滞后同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的体制障碍关系密切,但干部作风特别是思想守旧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这样去辨证看体制,才能让广大干部在这场体制改革中真正触及灵魂,受到一场深刻的解放思想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干部思想不解放、不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向前走是对农垦体制变革的变相否定。
1979年海南农垦经济总量曾经占全省32.7%,居三分天下的显赫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同样体制下,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用卓著的艰苦奋斗铸造成的,但后来逐渐下滑了,到2011年只剩下5.4%。在这个长达32年的过程中,同样的体制,同样的艰苦奋斗,得来的结果为什么总是发展下滑?除开管理体制、国家投资、政策边缘化等客观原因外,我认为,更应该好好从干部的思想状态中去找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仿看看在同样的体制下,桂林洋和南田农场的发展成就。桂林洋农场抓住国家大力兴办经济开发区的机遇,成功申办经济开发区,农工商旅学一起上,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44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5210万元,特别是工业总产值达到124758万元,占全局同年工业总产值46.3%,年劳动者人均纯收入达到39891元,一个贫穷落后的谷物农场的面貌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是南田农场1992年曾是全国农垦系统出了名的特困农场,但南田人解放思想挺直腰杆向前冲,一手抓农业结构调整,一手抓项目开发,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不但摘掉了特困的帽子,而且成为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2011年南田农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亿元,为1992年的19.2倍;劳动者人均收入44896元,为1992年的23倍;人均纯收入14500元,为1992年的18.6倍,南田儿女正在分享解放思想的丰硕成果。
桂林洋和南田农场的发展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体制,思想解不解放效果大不一样。从某种程度而言,体制约束是那些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领导者的一种托辞。我们没有理由把发展滞后的责任全归结到体制身上。
同样的,目前政企分开、社企分离的新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为什么在二次创业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单位行动缓慢迟迟打不开局面,甚至还有项目“盲点”。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是否解放思想。再好的体制,如果思想不解放、步子不迈开,同样发展不起来。笔者认为,在体制约束的空间下,如果能像桂林洋、南田那样敢于解放思想,甩开膀子迈大步,同样可以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这就是为什么要辨证看体制。
四年改革,海南农垦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2011年农垦的经济总量只及全省的5.4%,与资源占有体量很不匹配。农垦系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及地方的45.5%,发展滞后的特征仍然明显,表明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今年7月26日,省委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省委主要领导对农垦、海口、三亚、洋浦4个重点经济板块项目开发寄予厚望,海南农垦应借力新体制,解放思想,迈开步子,在项目开发中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与资源占有体量相匹配的贡献,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百万农垦人共同的幸福家园。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