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联农场“两色经济”崛起迈向小康生活
- 时间: 2013-01-14 09:00:31 作者: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两年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对于西联农场、西联分公司甚至海南农垦而言,却是高速发展变化的两年。
2010年,正是海南农垦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年的4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走进西联农场、西联分公司进行调研,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进了海南农垦职工群众的心中。两年来,西联职工群众过得怎么样?西联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找到答案,记者重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调研之路,感受西联的变迁和职工的所思所想。
5600多户产权房 小康生活起步
2012年12月,冬日里普通的一天,在西联农场红卫小区,孩子们行色匆匆地赶去上学,老人们悠闲自在地晒着太阳。记者沿着小区的林荫道行走,只见十几栋楼房合围成扇形,扇形内绿草萋萋,环境优美。两年前,习近平正是沿着这条路走进陈意容老人的家里的。
时过两年,陈意容仍然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习近平坐过的沙发、参观过的房间、走路的姿态……墙上的照片,记录的是孙女与习近平打招呼的亲切瞬间,无声地见证着那一天发生的一切。
两年过去了,照片上的人物变化不大,小女孩笑容依旧灿烂,陈意容并未增添多少白发。但家中却有了很多变化:从前的老式电视机已换成了液晶电视,新添置了冰箱、空调等电器,俨然像城里人的生活。
“日子越过越舒坦,我们离小康生活越来越近了!”陈意容说,她过去是西联农场的割胶辅导员。退休后,与老伴、儿子一家三口挤在红卫小区一间瓦房内,儿子娶了媳妇后,家中更是拥挤。更让老人担忧的是,到了台风天,全队就亮起“红色警报”,为防房屋倒塌,所有人都赶到教室、礼堂里躲避。
和陈意容家一样,当时西联农场红卫队几乎所有的职工都居住在危房中。据统计,全队危房比例超80%。拥有一套安全、舒适的住房,成为西联许多职工的愿望。
从2010年起,第一批职工享受了由国家和农场补助的危房改造资金1.5万元,个人只需再承担一部分费用,就可拥有一套80多平方米或110平方米的房子了。
红卫队是西联农场职工住房改善的一个缩影。五年来,西联农场累计完成职工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6200多套,总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共投入4亿多元。其中投入5300多万元,硬化道路138公里,让90个村、队实现了路面硬板化。农场还投入了1000多万元,解决职工饮水难,让农场实现了饮水自来化。
数字是直观的,但感受最深的还是职工群众自己。生活、出行越来越便利,让不少职工对农场产生了更深的归属感。
海南农垦体制改革也给陈意容老人和老伴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搬进了新房不说,从2009年开始,农场把医保养老等五项保险移交地方管理,让职工的养老金和医保水平显著提升,陈意容的养老金也由最初的几百元增加至今天的2000多元。2010年,已经77岁的老伴梁孔文患病住院治疗需要一笔不小的医疗费,但是因为报销的比例提高了,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现在老伴病情很稳定,儿子儿媳都有工作,生活不愁,孙女学习成绩也不错,你说,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陈意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为了让更多的职工都能享受到民生建设的成果,西联农场领导班子没有停下民生建设的步伐,红卫小区第二、第三期工程先后开工,农场5600多户职工都拥有了自己的产权房。
在实现职工“有所居”的基础上, 西联农场拟建一中心公园以及人工湖。要让职工“有所乐”。不久以后,农场居民就能拥有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不仅能丰富职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谋而合。
“两色经济”崛起 发展增添新活力
习近平在西联农场调研时曾指出,要继续推进改革,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让农场职工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西联农场毗邻儋州市仅10公里,地理区位优势日渐突显,且农场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许多出门务工的群众退休后选择来此疗养,具有十分明显的“绿色优势”。其作为海南农垦建场最早的农场之一,周恩来总理1960年2月视察西联农场后,亲笔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又让这颗珍珠增添了几分“红色”。
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近年来,西联农场领导班子转变思路,由管理者迅速转型为经营者,积极调整农场产业结构,在保证原有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通过土地合作开发的形式,与海南蒲琼实业有限公司、海南新标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西联豪廷花园和西联超市项目。
另外,针对西联农场、西流分场民生需求,农场还兴建了西流农贸市场以及红卫小区服务中心,赢得了农场职工、商户、消费者的掌声。
截至2012年11月,西联农场共有6个项目签约开发,其中自建项目2个、合作开发项目4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达到1.2亿元。
在利用好“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西联农场重点突出百年胶园“红色教育”文化基地,用于挖掘和还原农垦老一代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的艰苦岁月,记载知识青年生活、奋斗和奉献的历程。
西联人认为,“红色优势”除了有形的百年胶园,更难能可贵的是西联人对老农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才是西联农场最珍贵的无形资源,这也充分的展现西联人在二次创业中时不我待的精神和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斗志。正如西联农场副场长曾万玉说的,不管多难、多累,西联人都要闯一闯、试一试。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省农垦总局将西联、八一、三道、南滨等10个农场列入农垦场部特色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将上述单位场部建设成为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功能完善、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型农垦小城镇,力争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示范典型。
而在西联人的“算盘”里,特色小城镇带来不仅是能为农场在项目建设、民生建设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于农场产业结构调整也有重要意义,而这正是与十八大精神一脉相承的。
现在,发展蓝图正在西联这片红色土地上慢慢铺开,绿色崛起、民生建设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当二次创业的号角吹响,“两色经济”也将为西联农场注入新的活力。
割胶收入提高了 日子会更好
除了民生和发展,橡胶事业也是习近平关心的话题。在百年胶园,他观看了胶工黄业华的割胶表演,并用“一定要做好橡胶事业”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黄业华是西联分公司一名普通的胶工, 1200株胶树就是她和丈夫的“摇钱树”。
“2010年是光景最好的一年,每月收入能有4000多元。”回忆起习近平观看他割胶时的情景,黄业华仍忍不住激动。
但天不遂人意,到了2011年,西联分公司遭受了台风“纳沙”的袭击,让2010年还是海南橡胶集团各分公司中产量排行前10的西联分公司损失了17%的产胶能力,三级受害率达到了19.6%,53万株胶树受害。且由于胶价常年在低位行走,这让胶工的收入受到了极大影响。
“现在每月收入只能是过去的一半。”黄业华坦言。
在自然灾害面前,西联人没有放弃抗争,困难总是暂时的,只要橡胶产业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终究会有好起来的一天。
于是,一场以胶园管理为基础、以橡胶收购工作为重点的战役悄悄拉开序幕。加强胶园管理,从育苗、种植、管理、养护、割胶等方面都制定了系列制度。
从前,西联分公司以生产为重,现在,逐渐向生产和收购经营监管并重转变,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民营胶收购。目前,西联分公司二级以上胶工比例已达86%,今年分公司的橡胶产量预计能恢复到台风前的75%,明后两年产量有望按照每年10%的速度递增。
虽然现在收入不高,但当了20多年胶工的黄业华确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她说,几年以来,她的收入已经提高了许多,她相信,以后会更好。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在海南农垦改革进程中,西联农场、西联分公司的发展过程是整个海南农垦发展的一个缩影。发生在西联的这些生动又朴素的点滴,像一缕缕阳光,让职工群众想要到达的未来,看起来更明朗了。
西联人,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有力。
- 【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