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大门槛”制约垦区农业合作社“长大”
  • 时间: 2013-03-07 09:09:09    作者: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一是争取政策资金扶持,二是凝聚合作社内部信任,转变垦区合作社单纯依靠农场开拓市场营销的模式。”在2月28日省农垦总局举办的2013年农业合作社劳动竞赛座谈会上,乐光、东昌、红明等8个农场的场领导、合作社理事长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开门见山地指出制约当前垦区合作社发展的“两大门槛”所在。

    在垦区发展合作社由“创办年”进入“竞赛年”之际,如何降低上述“两道门槛”,推进合作社向独立运作的经济实体发展,是当前突破垦区合作社发展瓶颈必须着眼的破题之举。

    现状: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信任危机

    目标:增强合作社基础建设提升社员满意度

    合作社信任问题的本质所在,源自市场营销自身的透明度过低----“复杂的市场营销中间环节导致价格频繁波动,间隔一个小时,社员面对的就是两个高低不同的收购价,社员对价格变化的心理承受转化为对合作社的不信任,引起了社员与农场双方不必要的困扰。而当合作社提高收购价,保护社员的利益,又要面临市场价格跌落的风险。”虽然垦区各农场合作社类型不一,但乐光农场场长温广辉、东升农场槟榔合作社理事长符雅坚道出的却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目前,由农场牵头统一销售仍是合作社产品营销的主要模式,如此一来,农场“既要面对资金运转压力,又要面对社员的信任度与满意度考验。”即使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乐光农场乐福热带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职工与村民的入社热情很高,农场投入大量精力参与组织收购、市场营销,但合作社与社员双赢的格局却没有实现。”乐福合作社理事长陈杰汉说。

    而对于已打开市场销路的红明、龙江农场合作社而言,打造品牌,改变依靠中间商上门收购的局面,坐在家门口就能掌握产品的定价权,成为发展壮大的重点。红明农场合作社理事长王录理底气十足地说:“关键就在于发展合作社的信息化。”这意味着合作社需要对外增强市场信息的接收度,延伸产品的市场触角,对内建立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的管理机制。

    “增加农场的服务分量和质量,逐步降低农场直接介入市场营销的参与度,带动合作社以真正标准化的管理体制运作。”垦区合作社顾问、海南省循环经济研究院秘书长刘卫国提出的思路,旨在转变当前单纯依靠农场带动合作社的单一局面,搭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社运行机制,这不仅能够让农场腾出空间搭建精细化服务平台,更能够从本质上支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带动作用,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所在。带头闯市场的陈杰汉深有感触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合作社自身经营管理壮大了,其带动作用才能逐步显现。

    现状: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足,难以发展壮大

    目标:发挥农场主导地位,增强合作社服务职能

    当前,由于垦区合作社存在的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问题,难以独立的经济实体无法争取资金扶持,成为了合作社发展路上的又一门槛。同时社员对扶持政策与市场行情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低,也成为了困扰合作社发挥带动力的一大问题。

    如何争取地方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资金支持,是各合作社理事长关心的问题。去年,在乐光农场的争取下,乐福合作社积极开展与乐东县农业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30名社员“抱团”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签订每人5万元的贴息小额贷款,“按期还款后,社员的下一笔贷款信誉度将提升至10万元。”陈杰汉说。

    但这还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更为现实的是合作社自身难以以自身名义争取到贷款支持,即使地方政府对合作社发展有资金支持,垦区合作社却难以直接“对号入座”。在内部社员经济实力较弱的背景下,外部薄弱的资源扶持让罗豆、东昌等农场现有的合作社无法进一步扩大发展。

    对外加强对社员贷款的引导、协助,对内完善农场的政策扶持,量化内部管理,提高合作社独立运作的“造血”功能,成为垦区合作社打通障碍、加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垦区已有过半农场成立合作社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完成从无到有、由小做大、从大变强的发展“三级跳”,不仅考验着农场长远的规划思路,更考验着各农场当家人的智慧。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