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对经济到底影响多大?对于2020年的货币政策,“央妈”又是怎么打算的?疫情中受影响较大的企业能够获得哪些实惠?
2月19日晚间央行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财富君迅速帮你划了几大重点:
疫情等因素可能对物价形成扰动;
“逆周期调节”力度转为科学稳健把握;
加大对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
疫情等因素可能对物价形成扰动
应继续密切监测分析
央行在报告中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持续时间和规模都有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报告还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经济都处于调整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对未来变化需持续观察。
“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可能对物价形成扰动,应继续密切监测分析。但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央行称。
“逆周期调节”力度转为科学稳健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央行在最新的报告中再度调整了对“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表述,从此前的“加强逆周期调节”调整到“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
对于这一表述,央行解释说:
一是科学把握总量的度。
央行表示,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往往和社会信用收缩交织共振,广义货币 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体现了强化逆周期调节,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防范社会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
二是有效把握结构的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发挥“三档两优” 存款准备金框架作用,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工具,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央行表示,要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强化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完善LPR传导机制,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报告还强调,把握好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三方面平衡。坚持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大对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央行在报告中表示,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报告指出,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要求主要全国性银行和10个重点省(市)地方法人银行充分用好专项再贷款,快速精准地将资金用于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
对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重点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支持金融机构向名单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加强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对接,提供足额信贷资源。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
报告还称,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强化对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金融服务,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优惠的金融服务。
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
2019年上市银行的业绩披露在即,央行在这份最新货币政策报告中还以专栏的方式详解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使用。
央行在此次报告中强调,银行要发挥利润较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用小成本办大事,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周茂华认为,此次疫情对一季度经济造成一定拖累,为将疫情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央行加大疫情防控货币信贷支持,信贷政策向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区域、行业与企业倾斜,尤其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小微、民营企业加大支持力度,避免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是为后续复工复产创造基础。
他指出,国内仍需要在稳增长、稳物价、稳杠杆等多个目标中取得平衡,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会变,央行将运用多种工具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境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