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经济回暖可期 趋势性增长难现(二)
  • 时间: 2009-04-16 09:12:13    作者:    来源: 期货日报    点击:
  •       欧盟经济面临内外交困

        一、金融市场:政策宽松与信贷紧缩的矛盾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主要国家实施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购买银行的有毒资产,或者为相关银行提供担保,推出财政刺激计划减轻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大幅降低利率等。欧元区一年期内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虽然较峰值有较大下降幅度,但是相较历史水平,仍然处在高位,这表明尽管政府和中央银行政策的取向非常宽松,力图刺激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但欧盟各国金融市场的信贷情况仍然比较严峻,而这对于实体经济的复苏是比较不利的。

      二、出口困境:愈演愈烈

      在欧盟中,德国、法国和英国无疑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危机爆发以来,受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实体经济衰退的影响,外需变得非常疲软,这导致了出口急剧的下滑。以德国为例,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受到的冲击尤为剧烈。国外需求减少,一方面使得企业销售和盈利下滑,导致企业投资减少,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稳定消费者预期,导致国内消费谨慎。当前,从欧元区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其在大幅迅速下跌后仍然在底部徘徊,反弹并脱离衰退区还需要时间。

      三、东欧债务危机:影响有限

      进入2009年以来,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经济情况迅速恶化,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货币在短短几个月内大幅贬值,引发国内恐慌,通货膨胀率攀升,银行体系流动性紧缩,原本背负巨额外债的它们更是陷入了无力偿还的困境,同时也让为它们提供贷款的主要国家如西欧的银行面临巨额风险敞口,整个欧洲金融体系岌岌可危。

      实际上,东欧国家此次出现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并非突然性的“爆发”。东欧经济体单一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外部投资的发展模式具有相当高的风险,这才是危机的“罪魁祸首”。东欧国家和欧盟国家的内部市场融合度较高,在FDI领域最为直接的表现是银行业受控于欧盟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挽救银行业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外资银行不得不大量抽离资本,美元、日元急剧升值,东欧货币大幅贬值,由此令东欧借款人的债务负担激增。利率畸高、借贷艰难,东欧经济体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困境。

      当前,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对东欧地区提供的贷款金额已高达1.5万亿美元,这些主要银行拥有的东欧债权高达84%。外资涌入让东欧国家尝到了经济发展的“甜头”,如罗马尼亚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曾达到9.3%,乌克兰达到6.5%,波兰则为5.8%。而国际金融风暴爆发之后,西欧流入东欧的资金从2007年的4010亿美元大幅降至2008年的670亿美元。东欧国家赖以生存的国际流动资本出现了戏剧性地大幅缩水,而东欧国家的货币亦开始集体跳水,借贷的通路大为收紧。

      早在去年9月,华尔街金融风暴向欧洲蔓延之际,东欧国家就已显示出其成为风暴重灾区的“潜力”。自去年8月底以来,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乌克兰等国货币出现加速贬值的态势,西欧国家大规模的撤资更令其雪上加霜。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欧盟GDP总量超过16万亿欧元,东欧GDP总量仅在1.2万亿欧元左右,东欧GDP总量尚不及欧盟的1/10。实际上,东欧债务危机对欧盟实体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东欧潜在坏账对欧洲银行体系的冲击。

      此外,东欧经济虽然面临重创,但仍然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挽救颓势的同时,相关“兄弟国家”也会伸出援手,这些对于危机的最终解决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G20伦敦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将IMF的资金规模扩大至现在的3倍,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这不仅对于当前的东欧,对于未来的世界经济都是具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结论:

      作为27个国家的联合体,欧盟各国的情况各异,但总体上来说,欧盟的经济形势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迅速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欧盟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信贷市场紧缩、出口的大幅下降以及银行业本身的危机。由于欧盟对于财政赤字制度上的限制,欧盟各国采用财政政策解决自身经济困境面临制约。欧盟经济形势在当前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复苏会较美国更为困难,甚至还有面临突发性冲击的可能。此外,在面临危机制定应对措施的过程中欧盟内部较大的协调成本,也使笔者对欧盟经济的判断相对悲观。